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15节(2 / 3)

割刀,不是铁监出来的,很快就坏掉。好在修机器的地方有这些东西卖,可以装成机器。”

十三郎道:“如此你们就抢了铁监的生意,他们肯依?”

吴真道:“开始卖的时候,倒也并没有人管。后来做的大了,便有铁监带着衙门的人来,说我们复刻了铁监的机器,有违律法。后来商量许久,每台机器给铁监交偌干钱,这生意便做下来了。”

说白了就是专利费,杜中宵针对京西路的情况制定了许多地方条例,这就是一项。地方条例地方制定,在特定的地方执行,不过是得到朝廷认可的。每过几年,朝廷就会编定地方条例,称为一路一州一县条例,有专门的部门编写管理。

姚守信对此知之极深,问道:“如此一来,一台机器你们也就赚不了许多钱了。”

吴真道:“铁监产的机器是好,可也贵啊,许多种田的买不起。几家立社,合买一台机器,用得多了少了,修的时候谁家出钱,都有许多麻烦。我们产的机器便宜,除了一些关键的零件,都是自制,比铁监卖的便宜许多。纵然每一台给铁监交一些钱,还是有钱赚的。再者说,买我们的机器修着方便。”

私营小厂做地方生意,会有针对性地在某些地方节省成本,比铁监制的质量差一些,便宜了总有自己的市场。这是常有的事,不只是收割机,铁监产的很多机器都有外面的小厂仿造。铁监并不严管,最多要求他们交些费用,不会不允许制造。

聊了一会,陶十七道:“你们每一台机器都给铁监交钱,这钱怎么交的?铁监又没有人在这里,看着你们制做的数目,会卖出去多少。卖的多了,钱交的少了,铁监又能如何?”

吴真道:“怎么如此?我们这些做小件的厂,跟做收割机的厂一样,都记得有帐。一旦被发现帐籍不实,以后就不能做意了。再者说了,除了一些易制的小件,机器上用的割刀、轴承等等,这些关键部件我们可制不出来,铁监总有办法清点数目。”

陶十七点了点头。自己就是铁监的官员,有人占便宜可不行。只要管理到位,能收上钱来,民间小厂自己制造,赚些钱也没有什么。有了这许多的小厂,整个地区的技术素质上去,人也好招。

这就是铁监带给地方的好处,不只是人员培训外流,还有成套的零件供应。特别是关键零部件,换个地方不但做不出来,买也不买不到。就如收割机,别的地方也有能人,能够把机器拆了之后,完全仿造出来。但关键的割刀、传动等零部件买不到,还是做不成机器。

如带动割刀的轴承,用的是特殊品种的青铜,加入润滑油才能正常工作。买不到这些,用其他材料很快就磨坏了。更不要说割刀,制造困难且不说,材料用的是高碳钢。铁监的高碳钢很少卖到外面,价格奇高,而且朝廷有管制,类比于军器,民间根本不可能造出来。

一个铁监还是小事,由铁监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工业发展,相辅相成,才造就了这一带的繁华。如果像后以生产值论,铁监在京西路第一,超过了首州河南府。

民间小厂开得多了,很多人员都到铁监的学校培训过,实践中产生许多奇思妙想。现在很多民间制来的机器,是铁监的人也没有想到的,反过来要向民间学习。

陶十七这些搞技术的人,每过一段时间,就会从民间买些工业品回来,进行研究。他们制造的或许不够精细,但其思想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,不断地发明新东西出来。

铁监是一粒种子,带动附近州县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。

生活不同了

离了吴员外家,十三郎道:“我一想着,如果随在官人身边,混不出个名堂来,便就回到家里种地去。这些年也攒了些钱,回乡买上几百亩地,做个乡下员外。没想到几年功夫,一切就都不同了,现在回乡买地,做不成员外,必须要有些产业才行。”

姚守信道:“也未必都要做这些生意。我驻地那里,主人家种得好葡萄,一年也能卖不少钱。这两年学着用葡萄酿酒卖,真真是好生意。”

陶十七道:“莫看酿酒的生意赚钱,很难做长久。此是朝廷禁榷之物,酒税在那里,必须要交。你生意好了,官府就要加税,减税的时候,生意其实难做。白酒好一些,难以自家酿造,葡萄酒不行,交了酒税之后价格上去,很多人家都自己酿造。这酒不要好酒曲,用糖即可,太过容易。”

十三郎道:“说起来尴尬。这几年京西路的日子过得好起来,百姓的手中有钱。又有了商场,诸般货物价钱都比从前便宜许多,人人得到好处。惟有这酒,因为官府禁榷,价钱不见降下来。”

陶十七道:“此事我听铁监的几位官员讲过,酒非必要之物,不必看数量,只看收多少酒税。百姓的日子好过,手中有钱了,酒税就多。如果酒税少了,必然是百姓日子不好。酒价他们不在意,价钱高了自然买酒喝的人就少,价钱低了酒就卖的多,酒税总是大约不变。”

十三郎吐了一口:“这些地方官员,实在懒惰得很!酒税不变,他们便想办法让酒的价钱高,收税容易。却不知道酒税收得高了,卖的价钱便高,百姓难得喝一口到嘴里!”

陶十七笑着摇了摇头,没有说话。酒不是必需物,因为要用粮食酿造,官员提高酒税有根有据,任谁都说不出不是来。为了方便管理,当然不会把酒税定得太低,反正卖多了又不会增加酒税总额。

听两人说得热闹,姚守信道:“以前在营田务的时候,听提举讲过官府如何管商人。要想让治下商业繁荣,普通百姓得到好处,便要破除种种壁垒。壁垒破除得越干净,百姓得到的实惠便就越多,治下的商业便越发达。但对于官府来说,这些规矩全部取消掉了,管起来就少了抓手,是以此是两难之事。这几年京西路的商业因何发展得快?商场其实在其次,而是借开商场,打掉了各种行会,取消牙人。各州县之间,各行业之间,再无能够把持市场的行会和牙人。借着这一股风,很多人富了起来,百姓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。但没了行会牙人,官府就少了抓手,对市场管理不灵。所以鼓励百姓或者自己,或者数家合起来,立会立社,对会社官督民营。现在正是大破之后大立之时,自然一切生机勃勃。等到某些会社慢慢做得多了,再有几家联合,

自然又会形成新的行会。只要有了行会,商业就萎靡,价钱上去了。”

十三郎道:“官人经常如此说,凡做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,我们行军打仗也是如此。是以每次建议计划,必须写明为了什么,有什么好处,会产生什么好处,如何兴利除弊,缺一不可。不熟悉的人,有什么好处能写清楚,产生什么坏处则茫然不知如何写。我们做官的人,从这里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熟手。”

从这里,几个人的话题又转到了军中管理。符合这种公文格式不难,但写得清楚明白,让上级一看就认可,还是不容易。关键就在每个建议,会产生什么坏处,怎么做才兴利除弊,提早做预防上。真正的内行上司,从预估产生的坏处,兴利除弊和预防上,一眼就能看出属下对本职工作掌握的如何。反倒是上司外行,就只会看这建议能带来什么好处,坏处既不明白也不重视。

这就是公文中的题眼,上司能不能看出题眼,辨认清楚,下属就知道是不是内行人氏。相反上司也可以从这里,对下属的能力有个大致估计,此人可不可以担当重任,还是只能做日常事务。

十三郎和姚守信都是杜中宵一手带出来的专门官员,被训练得多了,自然明白这些。

行会、牙人,不管是官方的,还是民间的,只要垄断了市场,控制了供应的价格,对商业必然会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