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15节(2 / 3)

信佛教,千年以来都是如此。”

杜中宵摇了摇头:“副使,五十年的时间,当年的老人还有多少尚在人世?黑汗是没有把佛教赶尽杀绝,但在他们治下,信绿教的人少交税,多少人会去信?现在是信佛的百姓在外面欢呼,那些真信了绿教的人藏起来而已。等到智明讲法,佛寺重兴,他们怎么还会沉默?”

富弼是个直性子的人,他未必不知道这种事情的复杂,只是不想花过多精力。入西域以来,宋军连战连胜的局势给了他这样的底气,不需要考虑过多。杜中宵不同,总是想着尽可能完美地解决问题,特别是不想因为思想混乱出麻烦。

张昇道:“节帅,不过这种事情没有办法。朝廷要治理于阗,就必须要立佛教为国教,这是这里跟中原联系的钮带。只要以后凡是高僧,多到中原学习过,这里跟中原就越来越像。”

杜中宵点了点头:“我何尝不知道如此?现在的问题,是黑汗治理这里五十年,留下的问题着实不少,我们不能视而不见。逼得紧了,他们难免闹出事端。我听人说,于阗国内的绿教寺庙,已经全部都被废除了。现在再大兴佛教,难免刺激这些人。”

富弼道:“那要怎么做?难道把绿教寺庙再开起来?”

杜中宵摇头:“那当然不行。一开寺庙,就难斩断跟黑汗的关系。但是,要重建佛国,百姓难免捐钱捐物,这些人不捐,又会被百姓针对。”

张昇道:“要不,让他们迁到一个特别地区?他们住在一起,不惹其他人麻烦。”

杜中宵微微摇了摇头。前世知识,他知道越是聚居,闹事越是厉害。要这些人分开居住,还要不惹事端,并不是容易的事。想来想去,也想不出办法。要不然,就交给时间来解决?

想了一会,杜中宵道:“现在最要紧的,是后天智明在龙兴寺讲法。其他倒也罢了,这个时候不知多少百姓聚集到那里,要派军队看住。其他地方必然空虚,怕的是这个时候他们闹事。”

富弼道:“现在于阗城里兵力充足,除了看住龙兴寺,还有足够的兵力防住其他地方。这里是于阗国,说起来是于阗王治下,节帅不必过于忧虑。我们大军驻在这里,只是维护地方安宁。如果到时有人作乱的话,出兵平定就是。其他的,就看这位于阗王的本事了。”

杜中宵听了点头道:“副使这话说得好,这里是于阗王治下,我们不必过多去管。好,张将军,你分派人手,除了保证智明讲法秩序井然,再留出足够兵力,防止有人作乱!”

张岊叉手称是。

杜中宵道:“智明讲法之后,我们再在这里住上日,就该回返河曲路了。我想来想去,目前做如此安排。赵滋所部,沿着河州到伊州的铁路驻扎。西域的其他地方,就归张岊所部了。一共五万人,天山以南有三万人,以北有两万人,我估计也尽皆够了。除此之外,朝廷还会派筑路厢军来,这么多军队驻在这里,应该不会出事。现在西域的局势,天山以北没有大股势力,只有一些小部族,天山南部对着黑汗国。听人说,上次黑汗兵败之后,他们国内两个汗王出了内乱,就差兵戎相见了。短时间内,对我们没有什么威胁。趁这个机会,几年内把铁路修到疏勒,以后的事情就容易了。”

张岊叉手:“皆听从节帅吩咐。黑汗被击败之后,国内男丁损失不少,一时只怕难以弥补。”

富弼道:“不错,黑汗国内人口不多,一战损失七八万人,需要好长时间补上。”

杜中宵道:“高昌国本是回鹘的地盘,他治理地方,除了高昌和北庭外,都是靠着原来势力,只要交税就可以。我们占了之后,对地方并没有大的影响,是以平定。黑汗与高昌不同,不过除了疏勒外各城人口不多,只要铁路修通,迁移人口开发荒地而已。一些土著,可以迁移到于阗国来。最麻烦的其实是于阗国,不过刚才富副使说的对,这里是于阗国,自然该是于阗王去管,军队只是帮他而已。”

张岊道:“节帅,如果于阗王处置一有不当,这里可真容易出事的。”

杜中宵道:“无妨,出了事,你依于阗王的请求做即可。当然,自己心中有数,不能让于阗王为所欲为。真是有人作乱,替他平定就是了。北边的疏勒,可以迁人来于阗,从内地重新移民过去。只要你的军队封住了疏勒,西域天山以南就没有大事。”

张岊叉手称是。他到于阗已有几个月了,亲眼见了这里佛教重兴的过程,知道其中风险。不过这是朝廷大战略,他只有执行。

杜中宵道:“自赵滋进伊州,不知不觉间,已经近一年时间了。一年平定西域,对朝廷来说,自然该是了不起的功绩。不过我们打仗的人知道,高昌和黑汗不是大国,一百余年间两个菜鸡互啄,突然遇到朝廷大军来,自然土鸡瓦狗一般,迅速败退了,其实并没有打过大仗。西域难的不是占领,而是占领之后的治理。治理的关键,还是在于阗国。话说得明白了,这里就是西域土著人之国,凡有不习惯朝廷治理的土著,都可以搬到这里来。在其他的地方,自然该依朝廷律法行事。”

富弼道:“节帅说的是,其余的地方,以后会派州官县官过来,依朝廷律法。高昌国内本就有行唐律,只是时间久了,难免有些不一样。其作的地方,就依节帅所说,有不习惯的土著,让他们搬到于阗国来就是了。于阗国治理最难,不过那是于阗王的事情,驻军多予以协助就是,其作不宜干涉过多。”

张昇道:“若是如此,倒也没有什么。于阗朝廷又不收他的税赋,又不用养自己军队,税赋应该不艰难。只要手中有钱,一切都可平定。惟一的问题,是于阗王没有施政经验,对于阗国也不熟悉。”

杜中宵道:“这没有办法,只能够交给时间了。哪里能够得一地,便就想出治理百年的法子来。”

西域以前的治理,其实非常松散,各城都是大部自治,军事等主要事务,才由高昌和黑汗管理。既然有自治的传统,其实相对好办,朝廷初期管的事情可以少一些。

时移世易

杜中宵送别了智明和尉迟三郎,站在城主府前,看着于阗城内。今天,他才知道什么是佛国。

此时已是二月,鲜花开了,智明所过的地方,鲜花铺地,周围的百姓全部拜迎。城中比东京城里过年的时候还热闹,男妇老幼,街边挤满了人。街道两边,香案一直摆到龙兴寺。

唐朝中宗继位,将国号由周改为唐,命天下广建寺院,统一命名为龙兴寺。于阗的龙兴寺便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,多用汉人僧侣,是中央朝廷在于阗统治的象征。智明来于阗,实际上是相当于宋朝派在这里的精神领袖,代表着中央朝廷的威严,不仅仅是法师。

杜中宵对佛教不熟,去龙兴寺的经略副使张昇,其他官员将领留在城主府。今天讲经,又一连讲三天三夜,三天之后尉迟三郎即位,于阗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。

回到府中,杜中宵在书房里闲坐。看着窗外,杨树已经吐出了嫩芽,墙边开着不知名的野花,风已经没有了寒意。不知不觉,春天已经来了。于阗相对靠南,北边来的寒风一停,天就暖了起来,到处都是春天的样子。人们纷纷脱去了寒衣,欢欣跳跃,城市显得分外有活力。

一个王国新建,做的事情很多,最重要的就是钱。宋朝把尉迟三郎送回来,有一些赏赐,但远远不够重兴王国。张昇和张岊在于阗已经数月,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筛远本地的土豪,封官许愿,当然也要他们掏钱。最少在于阗城,尉迟三郎国王的架子要摆起来。

一涉及到钱和权,事情就复杂了。现在于阗城中的土豪,一部分是被选进王府的,各个都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