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76节(2 / 3)

一声喊,把几个士卒扑倒在地。缴了腰刀,一个汉子道:“七郎,这向个贼厮鸟如何处置?”

七郎看了看地上的几个人,咬牙道:“已经死了人,报上官去,我们哪里还有命在?这运粮就是个要命的活计,不如一不做,二不休,就此反了算了!杀到弘州,抢些钱财,我们自己去找活路!”

运粮的汉子一起说好,抬起腰刀,把几个契丹士卒全部砍了。

马邑契丹军营,耶律洪基坐在帅帐里,看着两边的众将道:“宋使已经到了朔州,正与我们商谈是在这里,还是回大同府去。耶律仙童说,宋朝所占的土地,不会还给我们。但是,被他们俘的皇叔,却会送还北国来。此事重大,诸位怎么看?”

耶律乙辛道:“朔州有重兵驻守,南国不还也就算了。北边的德州等地,如何也不还?”

贴不道:“他们占了,如何还肯还?想还,前边不占就是了。国内交兵五年,诸事杂乱,急需休养生息。若是交回重元,倒也可以。”

耶律乙辛道:“重元有什么用?我们已经占了大同府,重元只是孤家寡人而已。”

贴不道:“虽是孤家寡人,但在宋人手中,却有许多用处。国内重元遗党,还有不少。若是宋军以重元为号,难保不会大乱。北边几州,都在群山之中,没有什么大用处,给宋国就是了。”

耶律洪基看着众人,见其余人都不语,心中明白。在马邑快一个月了,无法奈何宋军,臣下许多人都不想打了。这仗也打不下去了。前方攻不破贾逵的防御,后方运粮艰难,实在支撑不住。

正在这时,一个士卒进来,叉手道:“陛下,弘州急报,有运粮队伍反了!”

耶律洪基一听,猛地站了起来,厉声道:“怎么回事?有多少人?”

士卒道:“禀陛下,初时的人并不多。谁知他们出其不意攻破了弘州城,裹挟百姓,现在拒说有数万之众。听探报说,这些人知道陛带大军在大同府,正四处抢掠,要向南边的蔚州去!”

耶律洪基挥了挥手,命士卒下去,一时间眉头紧皱。

贴不拱手道:“陛下,现在的粮草都是要从弘州运来。那里一乱,粮道可就断了!”

耶律洪基点了点头。过了一会,断然道:“这仗打不得了!让宋使到军营,就此议定。南国送重元回来,我们撤军!朔州和德州,就交给宋国算了。等上两年,备得齐全,再与他们争锋!”

众臣拱手称是。

耶律洪基又道:“立即派大军,去弘州剿灭乱贼!若是慢了,被他们裹挟百姓作乱,只怕山前山后乱成一团。命同知枢密院事韩绍文统兵三万,立即沿桑干河顺流而下,讨伐叛党!”

贴不拱手道:“陛下,弘州数万乱军,只出三万人,听怕——”

耶律洪基摆手道:“叛军虚报而已。弘州总共才有多少人?纵然他们裹挟,也没多少乱军。”

众臣拱手称是。韩绍文统军在后面军营,立即派了传令亲兵,命他带兵火速出发。

弘州到大同府比马邑还近,如果乱子传到大同府,事情就闹得大了。必须要在宋朝知道乱子之前扑灭,不然,这仗还不容易结束。

朔州驿馆,耶律仙童看了洪基来的诏命,有些吃惊。没有想到,洪基不打任何折扣,就答应了宋朝的条件。本来自己还担心,与宋朝谈定的条件洪基不接受,此事难以结束。看来,这场战争对契丹来说极其不顺利,为了结束,宁愿付出代价。

与吴湛出了房门,到了富弼和刘永年住的院子。通报之后,两人进去。

富弼和刘永年迎了出来。耶律仙童拱手道:“太尉,圣上有旨,明日我们一起,到马邑的军营里面去。谈定此事,接了诏书,各自收兵。两国重修兄弟之好,不起刀兵岂不美哉!”

富弼道:“大王,现在可不是兄弟之国。我朝圣上与贵国先弟为兄弟,现在是叔侄之国。”

耶律仙童有些尴尬地道:“太尉说的是,叔侄之国,叔侄之国。”

契丹突然接受条件,就在马邑的军营里谈判,让富弼感到有些意外。不过,宋朝急着改组禁军,这仗实在不想打下去了。早早结束战事,其他的也不多考虑。这一仗,契丹打得稀里糊涂,宋军的实力也不足。防守有余,进攻却力有不逮,能早早结束,正是朝廷希望的。

马邑一战,对于宋朝来说,是向契丹展现了实力。两军正面对阵,宋军战力居于上风,契丹哪怕兵力占优,也很难撼动。对于两国来说,这个结果,会影响后续政策。

开拓两湖

杜中宵把公文放到案几上,对一边的田况道:“难怪契丹人答应得如此爽快,原来是他们国内出了乱子。有运粮民夫,杀了押运的官兵,占了弘州,一时声势颇大。不过,很快就有契丹大军赶到,乱军被迅速平息。如果不是有此事,只怕契丹人还要罗嗦上些日子。”

田况道:“既然乱子被迅速平息,契丹还怕些什么。”

杜中宵笑道:“太尉,是运粮的民夫作乱,这可不是小事。说明从幽州运粮草到前线,民间已经无法忍受。再打下去,这次乱子平息了,下次呢。”

曾公亮道:“既然契丹答应了条件,能结束战事就好。这一个多月,我们关于军改的事情,不知道上了多少道奏章。诸事齐备,就是前线打仗,圣上一直没有批下来。现在战事结束,也就可以军改了。”

杜中宵知道,要想军改,正在作战的几支军队,必然要有大量将领调回京城来。没有他们,用什么人军改?很多人事位置,只怕皇帝心中已有预案。

田况点了点头:“是啊,要想军改,只靠我们还是不行的。必须有大量的将领参与,才能够真正办好。战事结束,人力充足,可以真正开始了。京城三十万大军,都知道要军改,不免人心惶惶。如果不早点开始,非出事情不可。”

张昇道:“此次军改,不只是枢密院,还要改三衙。若是以后军政全归三衙,动作可是不小。”

几个人点了点头。三衙军改,杜中宵等人已经送上了多次方案,赵祯一直留中不发。军改的内容中军政军令分离,主持军改的却是枢密院官员,不知道皇帝的心中到底怎么想的。

军权的重要性,怎么比喻都不为过。赵祯登基以来,经过党项战事,对宋军颇为失望。与党项议和之后,对于军队基本放任,一些重要职位更是当作给外戚的奖赏。直到杜中宵开拓河曲路,四周打遍,并无一个敌手,赵祯才突然明白,原来宋军也可以这么厉害。随着杜中宵回朝,在赵祯的心里,对军权越来越重视。到底怎么改,用哪些人,心里自有主意。

田况道:“三衙旧人,必然是要换掉的。这些年来,三衙管军大多都上了数年军校,虽然不是一直在里面学习,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去。不过,他们学得到底如何,能不能适应军改,可不知道。”

张昇道:“不能适应,就换人好了。给个闲散职位,俸禄不缺就是。”

田况摇了摇头:“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好说话的。此事做得好了,皆大欢喜。如果不能服众,只怕会起风波。三衙诸将,还有要离开京城禁军的将领,都是难题。”

杜中宵想了想,道:“其实高级将领不需要担心。就连狄太尉都自请外任了,军中还有哪位将领敢恋栈不去?要注意的是,不能待他们苛刻,离开军队随便打发,终会惹出事情。妥善安置,让所有人都说不出什么来,才是上上之策。”

田况道:“军中必须拣汰,要离开禁军的,岂会甘心?”

杜中宵笑道:“所以,要给他们出路。拣汰必须要公平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