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 第40节(1 / 2)

&esp;&esp;所以,当“安汉公上面还能有什么?”“汉朝可不可以改朝换代?”之类的念头第一次出现在王莽的脑海时,他所能借助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,只能从商周时期寻找。

&esp;&esp;元始二年夏,王政君下了一道诏令,班固认为这是王莽的意图,不管怎样,这道诏令里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话:

&esp;&esp;皇帝年在襁褓,未任亲政……是以孔子见南子,周公居摄,盖权时也……比皇帝加元服,委政而授焉。 3

&esp;&esp;意思就是现在皇帝年幼,没有亲政,安汉公履行的是周公的职责,等皇帝成年也要效仿周公还政给皇帝,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权宜之计。这就说明,此时朝野一定程度上已经把安汉公看作周公了。

&esp;&esp;孔子曾说:“甚矣吾衰也,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。 ”说明孔子一度经常梦见周公。

&esp;&esp;安汉公是否也会梦见周公?哪怕是白日梦?

&esp;&esp;在安汉公的梦里,周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?

&esp;&esp;周公,他有身份,是周文王的儿子,周武王的弟弟,鲁国的封君;有德行,制礼作乐,建立“周制”,是孔子眼中的先师;有功业,在周武王死后平定叛乱,“诛管蔡 ” 4 ,四夷宾服,海晏河清;有位子,他在周成王幼年时担任摄政,而且据说曾实打实地南面称王;有祥瑞,周公治理天下,祥瑞频出,意味着他的德位合一被上天所认可。

&esp;&esp;王莽从周公这里看见的,并不仅仅是尊号,还有身份、德行、功业、位子、祥瑞。目前“安汉公”无法涵盖这些内容,要想继续升格,只有继续模仿周公。

&esp;&esp;身份,王莽可以自诩为舜帝后代,汉元帝妻族,汉成帝母族,但比起周公与周王室是同姓,异姓外戚是一道难过的坎儿。而功业、德行、祥瑞、天命,也都需要逐项证明自己。

&esp;&esp;此外,还需要非凡的想象力,比如:汉家自有制度,从来没有过“居摄”,凭什么才敢发明出这一机制?周公居摄到底是什么样子?传说中的伊尹摄政又是什么样子?汉朝的居摄是什么“官”什么“爵”?是比照诸侯王还是比照大将军,还是更高?

&esp;&esp;再比如,高皇帝早就有约在先,“非刘氏而王,天下共击之”,这实际是一种对权力归属的“宪制”约定。当年吕后一死,大臣们就是靠这条约定铲除诸吕及其王国的。因为王仅次于皇帝,王莽无法称王,该如何跨过这道“宪制”约定?

&esp;&esp;还有,居摄的条件是什么?一个人要有怎样的道德、贤能、合法性,才可以摄政?人们凭什么支持他?他与皇帝的关系又是怎样的?

&esp;&esp;这些都不是权力的问题——王莽已经牢牢掌权——而是汉朝基本制度或者说“宪制”的问题,如果不能合适地予以解决,王莽就只能继续当安汉公,直到太皇太后和自己死去。

&esp;&esp;7黄龙与土德

&esp;&esp;“黄龙”的祥瑞无声无息结束了,当地人再没有谁见到过黄龙。但王莽效仿周公的改革早在元始元年就一步步展开。这些带有儒家理想色彩的改革所效仿的正是周公的“德行”。

&esp;&esp;所谓儒家理想,说起来很复杂,若是按照当时主流的今文经学的看法,那就是天人合一、君权神授的“君主论”,落实在行动中,就是君主要讲道德,行仁政,敬鬼神;若是按照时兴的古文经学的看法,那就是要把道德原则注入社会上上下下的礼乐制度里,君主不能空谈,得按照《周礼》的要求制礼作乐。

&esp;&esp;王莽把这两种都考虑到了。

&esp;&esp;举其大端,一个是“兴灭继绝”。

&esp;&esp;元始元年,王莽的权力刚刚稳固,就给皇族普施了一次福利:他封汉宣帝的三十六个远房后裔为列侯;允许已经绝嗣的诸侯王、列侯、关内侯可以寻找旁支继嗣,避免“国除”的厄运;他又让曾因犯罪被剥夺身份的宗室成员恢复属籍;到了元始二年,还对已经“国除”的功臣如周勃、樊哙、张敖、霍光等的后代恢复了爵位。

&esp;&esp;封地和爵位从天而降,令这些受益者们欢呼雀跃,归心王莽。王莽应有笼络人心的动机,但这也确实在实践儒家的孝治。在儒家看来,后代最大的孝,就是保证祖先祭祀的香火不灭,所以,儒家讲究“兴灭国,继绝世”,把消亡的国重新恢复,把断绝的祭祀再续香火。王莽恢复了许多失爵的封国爵位,降低了继承爵位的标准,目的就是让这些人能够继续祭祀祖先以尽孝。

&esp;&esp;第二是意味深长的“《春秋》讥二名”。

&esp;&esp;元始二年,王莽把皇帝刘箕子的名字改为刘衎,理由是“箕子”是个日常器物的名字,而且不是单名。自先秦到西汉,人们取名是五花八门的,别说“箕子”这样的“器物”,《左传》里晋成公名“黑臀”之类的都很多;至于字数,很多人都是双名,比如郦食其、周亚夫、霍去病、张安世,但按照今文经学的说法,孔子是“讥二名”的,虽然“讥二名”指的是“名字不能取两个字”还是“不能拥有两个名字”,后代有不同看法,但王莽认为是前者,只有单名才合乎古制礼法。所以,皇帝刘箕子就改名为刘衎了。

&esp;&esp;大概也是这个缘故,王莽把儿子王宇所生的长孙王会宗,改名为王宗,倒也是以身作则。

&esp;&esp;这件事情看起来会觉得荒谬,但却是颇多儒家士大夫呼唤已久的诉求。如果不是一种共识,那么汉朝人取名用单字的习惯就不会延续那么多年。东汉初年的英雄人物如刘秀等正是在这一时期陆续出生,几乎都是单名;整个东汉直到三国期间,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单名,刘、关、张、孙、曹、诸葛皆如此。说明“讥二名”不是王莽的一时兴起,也并不荒谬,甚至表明了王莽的举措颇得人心。

&esp;&esp;三是广施仁政。

&esp;&esp;王莽这一时期施行的很多新政,向来都被看作收买人心,这种动机不能说没有,但在当时看来,也确实属于遵照儒家原则施行的仁政。

&esp;&esp;元始二年夏天,青州刺史部下面的几个郡国发生大旱,熟悉农业的人知道,大水之后多瘟疫,大旱之后多蝗灾,这次青州就在大旱后遭遇了蝗灾。蝗灾还是一种灾异,王莽对此特别关注,他下令免去灾区租税,带头捐款百万、田三十顷以赈灾;两百三十名公卿群起效仿,捐资济民。在灾区,官府收购百姓捕捉的蝗虫,对饿死的家庭发放丧葬补贴,使得这次旱灾和蝗灾基本上没有产生太严重的后果。

&esp;&esp;此外还有很多。对官员,允许“比二千石”(比,比照、参考,略低于郡守级别)的官员退休后可以领取原来俸禄三分之一的退休金;对平民,把安定郡一处放马的皇家马场“呼池苑”改为安民县,允许老百姓定居生活,还免费提供房屋土地家具,由官家借给耕牛粮种;对贫民,则在长安城里划出方圆五里的地块盖了两百套房子,让贫民居住;对罪犯,则下诏把其中的妇女、八十岁以上和七岁以下的男子,除特别的大罪之外放出监狱;等等。

&esp;&esp;平心而论,这些确属仁政,而且覆盖面很宽,考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