噎的语塞,理是这么个理,可您老人家这么说也忒伤人了。
&esp;&esp;“不是……您真觉得是他啊?”
&esp;&esp;李善长也有些迟疑,但最终还是点头道:
&esp;&esp;“太巧了,巧到我不得不信。”
&esp;&esp;李祺疑惑的道:“什么巧?”
&esp;&esp;李善长说道:“他出现的时机太巧,你想想,陛下是从何时开始布局的。”
&esp;&esp;他自问自答道:“一切都开始于陈景恪出现后不久……”
&esp;&esp;“先是组建内阁,然后重启科举……”
&esp;&esp;“以前我以为这一切都很正常,陛下废除丞相之后,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&esp;&esp;“四辅官制度和内阁制也有相像之处,是陛下自己想到的也正常。”
&esp;&esp;“可现在想想,太不正常了。”
&esp;&esp;李祺追问道:“哪里不正常?我为何看不出来?”
&esp;&esp;李善长回道:“那是你不了解陛下,他若有了什么想法,会先施行然后在施行过程中一步步调整。”
&esp;&esp;“就以四辅官为例,刚刚设立时就是个空架子,很多规矩都是施行过程中慢慢修改而成。”
&esp;&esp;“可是内阁不一样,它一出现各项制度就非常完善。”
&esp;&esp;“从建立到现在,只进行过微调,基本规则依然是最初的那些。”
&esp;&esp;“说明这项制度是经过无数次推演的,这完全不是陛下的风格。”
&esp;&esp;李祺想想,确实如此。
&esp;&esp;倒不是说朱元璋做事冲动,不顾后果什么的。
&esp;&esp;而是一项新制度,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,需要在实施的时候进行调整。
&esp;&esp;内阁的基本框架,竟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,确实有点诡异了。
&esp;&esp;李善长又说道:“再说科举,陛下确有重启科举之意,此事我也早已知晓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之前从未考虑过有何异常,现在回想,也有异常之处。”
&esp;&esp;李祺想了想,道:“名额分配和刀笔吏磨炼?”
&esp;&esp;朱元璋的对科举的改动也就这两点,异常之处也只可能在这两个地方。
&esp;&esp;李善长摇摇头道:“是名额分配。”
&esp;&esp;“陛下之前废除科举,就是觉得科举进士能力不足,不堪大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