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74节(1 / 2)

&esp;&esp;而且这种搞好关系的成本也非常低。

&esp;&esp;如果李善长的猜测是错的,那也无所谓,就当是增进姐妹感情了。

&esp;&esp;如果猜测是对的,那收获就大了。

&esp;&esp;总之就是,稳妥。

&esp;&esp;这时,李善长才对儿子说道:

&esp;&esp;“对了,陛下让你负责黄河改道之事。”

&esp;&esp;“你尽快和白英见上一面,问清楚该如何着手。”

&esp;&esp;“记住,改道之事以他为主,你是去辅佐他管理好人员和物资的。”

&esp;&esp;“啊?”李祺被这个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,整个人都呆住了。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随着小会议的结束,迁都和黄河改道两件大事,快速传播开来。

&esp;&esp;整个应天沸腾了。

&esp;&esp;不是因为黄河改道,对应天百姓来说,黄河改不改道和他们没啥关系。

&esp;&esp;他们关心的是迁都。

&esp;&esp;好好的,怎么突然就要迁都?

&esp;&esp;如果真的迁走了,那我们岂不是没办法当京畿之民了吗?

&esp;&esp;天要塌了啊。

&esp;&esp;可不能迁啊。

&esp;&esp;然而他们说了根本不算,只能自己私下抱怨。

&esp;&esp;读书人群体的反应就比较两极化了。

&esp;&esp;要么特别支持迁都,应天的地势确实有点问题。

&esp;&esp;中原是华夏龙脉所在,理应将都城放在那里。

&esp;&esp;更何况还有别的好处。

&esp;&esp;剩下的都是非常反对迁都的,劳民伤财,太折腾了。

&esp;&esp;然而他们说的依然不算。

&esp;&esp;真正能影响到此事的是百官。

&esp;&esp;但对迁都这个事儿,百官的反应比较平淡。

&esp;&esp;皇帝一直想迁都,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。

&esp;&esp;凤阳都城可是建了足足六年,足见皇帝迁都的决心有多大。

&esp;&esp;这次宣布的虽然有点突然,但还在意料范围内。

&esp;&esp;而且洛阳,作为十三朝古都,也确实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地点。

&esp;&esp;他们比较关注的是黄河改道。

&esp;&esp;黄河改道牵扯太大了,河南山东以及整个淮水流域……涉及的区域太广了。

&esp;&esp;但凡还有点责任心的,都很难不关注这件事情。

&esp;&esp;虽然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改道好,可真正实施了,要说心里不忐忑那是骗人的。

&esp;&esp;都怕万一啊。

&esp;&esp;对于凭空冒出来的白英,有人嘲笑他不知死活,但了解他的人,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。

&esp;&esp;毕竟,这是一个为了家乡甘愿赴死之人。

&esp;&esp;当然了,要说百官最关注的,还是军户改革。

&esp;&esp;还是那句话,大家都不傻。

&esp;&esp;朱元璋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,怎么可能还猜不到真正用意。

&esp;&esp;就是要搞军事改革。

&esp;&esp;这可不是个小事儿。

&esp;&esp;军队要是闹出乱子,那问题可是比黄河改道失败还要严重。

&esp;&esp;所以皇帝到底要如何改革军制,这是眼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。

&esp;&esp;不只是文官关心,武将更关心。

&esp;&esp;五军都督府第一时间就走门路,去打听消息。

&esp;&esp;自然是什么消息都没打听到。

&esp;&esp;皇帝只是下了一道旨意,让他们尽快将二十万军户抽调出来。

&esp;&esp;同时下令户部,在洛阳各县为这些军户划分土地。

&esp;&esp;而且不能让他们住一块,要打散安插在各村落之间。

&esp;&esp;并准备农具、种子等物品。

&esp;&esp;务必要用最快的速度,将这些军户安置妥当。

&esp;&esp;虽然五军都督府很是不情愿,但也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。

&esp;&esp;只能在不影响边防的情况下,从各地抽调了二十万军户移交给户部。

&esp;&esp;而户部更不敢怠慢,户部左侍郎邱广安亲自坐镇洛阳,安置这些军户。

&esp;&esp;就在这纷纷扰扰中,远征云南的大军凯旋归来,不日即将抵达应天。

&esp;&esp;第154章 蓝玉:请太孙示下

&esp;&esp;洪武十四年九月,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,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,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,统率将士往征云南。

&esp;&esp;十六年,云南基本平定,朱元璋下诏大军还京。

&esp;&esp;同时命西平侯沐英镇守云南。

&esp;&esp;经过数月跋涉,大军终于在三月中旬回到应天。

&esp;&esp;太子朱标代朱元璋出城迎接,朱雄英纯粹是自己好奇,想要跟过来见见世面。

&esp;&esp;陈景恪也被拉着一起出来。

&esp;&esp;京城百姓也夹道欢迎王师凯旋。

&esp;&esp;远处升起一道烟尘,大地也传来微微震动之声。

&esp;&esp;大家都知道,大军即将到达,纷纷踮起脚尖观望。

&esp;&esp;没多久,一支骑兵率先出现。

&esp;&esp;黝黑的铁盔顶在头上,甲胄闪耀着阳光,林立的长枪直指苍穹。

&esp;&esp;身躯随着战马行走而起伏,整支队伍如同波浪一般起伏不休。

&esp;&esp;只一看就知道,这是精锐骑兵特意摆出来的造型。

&esp;&esp;但只看周围人敬畏的表情,兴奋的目光,就知道效果非常好。

&esp;&esp;骑兵后面就是步兵队伍了,迈着步伐缓缓前行。

&esp;&esp;陈景恪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,之前他出于好奇,跑出来看过好几次大军凯旋。

&esp;&esp;所以也没有特别的感觉。

&esp;&esp;更并没有生出什么,‘大丈夫当如是’的感觉来。

&esp;&esp;后面就是傅有德、蓝玉两人,率众上前参拜太子太孙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