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,预备役虽然有军方属性,可民的属性更多。
&esp;&esp;如果全部交给军队管理,那就等于是给了军队插手民政的机会。
&esp;&esp;但预备役毕竟是暴力机关,如果全部交给地方管理,就等于是让地方官拥掌握了军队。
&esp;&esp;左不行右也不行,那就左右一起走。
&esp;&esp;双重管理,这个问题迎刃而解。
&esp;&esp;朱元璋又问道:“为什么要强调必须是县令指挥,知府和布政使没有指挥权?”
&esp;&esp;以他的智慧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缘由,这么问是为了照顾蓝玉等人。
&esp;&esp;同时也是给陈景恪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。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,回道:
&esp;&esp;“一个县的预备役少则几百人,多则几千人,归县令指挥问题不大。”
&esp;&esp;“如果知府和布政使也能指挥,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调动辖区的数万预备役,那就太恐怖了。”
&esp;&esp;如果布政使、知府无权命令县尉,他们想调动预备役,就必须通过县令去找县尉。
&esp;&esp;还要考虑县尉会不会同意。
&esp;&esp;因为县尉完全可以借口‘请示都司’,搪塞过去。
&esp;&esp;总之,没有直接管理权想要调动预备役,过程会变得很复杂。
&esp;&esp;他们要是敢打预备役的主意,付出的成本会更加巨大,估计刚行动就被人举报了。
&esp;&esp;而且这么做还能有效防止军政勾结。
&esp;&esp;县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级,是本县的县令。
&esp;&esp;在军方的上一级是都指挥使司,这是个省级机构,地位和布政使相当。
&esp;&esp;县令和都司勾结,难度可不小。
&esp;&esp;一个简单的双重领导,就基本解决了这些隐患。
&esp;&esp;想通了这一切,冯胜、傅有德等人,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忌惮。
&esp;&esp;这小子心是真脏啊。
&esp;&esp;以后对他可要客气点,免得不小心得罪他,被算计了都不知道了。
&esp;&esp;陈景恪很坦然,这事儿本身就是阳谋,没必要瞒着谁。
&esp;&esp;而且也不用怕这群军方大佬生气,大家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