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的,而是真的希望得到指点。
&esp;&esp;怎么说呢。
&esp;&esp;陷入瓶颈的,又何止是陈景恪一个人。
&esp;&esp;他方孝孺也同样陷入了瓶颈,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。
&esp;&esp;正常来说,通过学习积累实现质变,是最常用的办法。
&esp;&esp;但那是没办法的办法。
&esp;&esp;有捷径可走,为何要用笨办法?
&esp;&esp;陈景恪无疑就是他的捷径。
&esp;&esp;事实再一次证明,他的想法没有错,陈景恪对唯物学确实有着一套自己的认识。
&esp;&esp;接过笔记,他就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,越看就越是激动。
&esp;&esp;“好,好,好……精彩……景恪不愧是你啊……”
&esp;&esp;看着看着,他突然发现后面没了,心中急的和猫爪子挠的一样:
&esp;&esp;“后面呢?”
&esp;&esp;陈景恪无语道:“这书到我手里才几天,刚刚研究到这里。”
&esp;&esp;方孝孺这才反应过来,恋恋不舍的将笔记放下:
&esp;&esp;“哎,早知道,我就早点将书写出来给你送过来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笑道:“现在也不算晚,有很多地方我也一知半解,正好你回来了,给我讲一讲吧。”
&esp;&esp;方孝孺颔首道:“我也有很多疑问想向你请教……”
&esp;&esp;于是,两人就各自将自己的疑问提出,另一个人做问答。
&esp;&esp;叶云流很知机的找来笔墨开始记录,这可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,必须要记好了。
&esp;&esp;放在洪武十五年刚入宫那会儿,陈景恪是绝不敢如此深入的,和他探讨学问的。
&esp;&esp;无他,底蕴不够怕露底。
&esp;&esp;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,他的短板也渐渐补了上来。
&esp;&esp;再加上超越时代的见识,完全能和方孝孺论道而不落下风。
&esp;&esp;这种探讨,不只是对方孝孺有帮助,陈景恪自己也收获匪浅。
&esp;&esp;尤其是关于如何用华夏文化重新解释唯物学,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。
&esp;&esp;这种理解反馈到大同世界的架构上,让他产生了很多想法,之前的瓶颈松动了许多。
&esp;&esp;当然,他们也没忘记那三百多朝鲜国学子。
&esp;&esp;方孝孺抽空回去正式成立了书院。
&esp;&esp;名字很简单,伊水洛水各取一字,伊洛书院。
&esp;&esp;表面看很正常,然而陈景恪却看出了其中的内涵。
&esp;&esp;宋朝理学大家程颐,曾经在洛阳建立过一所书院,名为伊川书院。
&esp;&esp;所以伊洛地区还有个‘理学名区’的美誉。
&esp;&esp;方孝孺在这里建书院,还取名叫伊洛书院,无异于骑脸输出。
&esp;&esp;或者说,他自己有没有这重意思并不重要。
&esp;&esp;别人看到这个名字,是定然会多想的。
&esp;&esp;以他的智慧,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。
&esp;&esp;明知会被误会还要用这个名字,要说他不是故意的鬼都不信。
&esp;&esp;对此陈景恪只是笑了笑,假装什么都不知道。
&esp;&esp;开玩笑,培养方孝孺的目的就是分裂儒家,打击理学的地位。
&esp;&esp;方孝孺这么积极主动,正是他想要看到的,怎么可能会反对。
&esp;&esp;书院建好之后,那群朝鲜学子就开始摩拳擦掌,迫不及待的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&esp;&esp;然而方孝孺却让他们先熟悉一下环境,适应大明的生活。
&esp;&esp;如果有族人迁徙到大明的,也可以试着联络一下。
&esp;&esp;这么做,还真不是敷衍他们。
&esp;&esp;事实上大明收复朝鲜后,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移民。
&esp;&esp;尤其是权贵、官僚和读书人阶层,更是被半强制的迁徙了很大一部分力量过来。
&esp;&esp;可以说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戚被迁徙到大明居住。
&esp;&esp;现在他们到大明来游学,还真有必要和族人联系一下。
&esp;&esp;但很显然,这并不能安抚住那群朝鲜学子,他们依然希望方孝孺赶紧站出来打响第一枪。
&esp;&esp;方孝孺只能告诉他们,唯物学还有缺陷,现在正和陈景恪一起研究完善。
&esp;&esp;这一下,这群朝鲜学子不愿意了。
&esp;&esp;唯物学可是他们的骄傲,还没出场就被阻击了,怎么可能。
&esp;&esp;方孝孺倒也没有隐瞒,直接告诉他们,他发现唯物学本就是受到陈景恪的影响。
&esp;&esp;现在小有所成,自然要和对方讨论,被对方发现缺陷也是很正常的。
&esp;&esp;直到此时,跟随而来的那二十名学者,才想起方孝孺之前确实说过,他入门唯物学是被别人开的光。
&esp;&esp;但这个解释,依然无法让朝鲜学子们接受。
&esp;&esp;尤其是当他们得知,陈景恪今年才二十岁,更是无法接受。
&esp;&esp;换成一个七八十岁,甚至四五十岁的大儒,他们都能理解。
&esp;&esp;六七年前陈景恪才十二三岁,怎么给方孝孺开光?
&esp;&esp;就算是天才,那也要有个限度吧。
&esp;&esp;当然,他们听说过陈景恪的大名。
&esp;&esp;被很多人誉为亘古第一天才,参与设计了大明的各项制度变革。
&esp;&esp;但那只是政治智慧,做学问是不一样的。
&esp;&esp;十二三岁就能悟出唯物学,这怎么可能。
&esp;&esp;关键是,如果他真的懂为何不发表相关文章?反而要把功劳让给别人?
&esp;&esp;方孝孺无奈,只能找陈景恪商量办法。
&esp;&esp;陈景恪一听,这好办。
&esp;&esp;跟随你一起来的除了三百学子,还有二十名学者。
&esp;&esp;让那二十名学者轮流过来旁听就行了。
&esp;&esp;方孝孺大喜,立即去安排旁听事宜。
&esp;&esp;其实这也是他的本意,让人来旁听是最好的办法。
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