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朱标也笑着说道:“太上皇是战火里走过来的,亲眼目睹了无数典籍毁于战火,曾数次与我说起此事。”
&esp;&esp;“说将来大明国泰民安之后,一定要编写一部文献,将天下典籍汇总……”
&esp;&esp;瞅瞅,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。
&esp;&esp;将事情的性质,从为自己争口气,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。
&esp;&esp;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,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。
&esp;&esp;其中吹捧最热切的,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。
&esp;&esp;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,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。
&esp;&esp;随着变革的进行,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。
&esp;&esp;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(唯物)学的出现,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。
&esp;&esp;按照常理来说,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。
&esp;&esp;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,方学想打开局面,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。
&esp;&esp;这也意味着,不论方学多么优秀,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。
&esp;&esp;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,改变了这一切。
&esp;&esp;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,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,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。
&esp;&esp;每一期周报上,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。
&esp;&esp;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,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,名为唯物学。
&esp;&esp;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,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,不要刊登方学文章。
&esp;&esp;解缙可不惯着他们,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:
&esp;&esp;忠君爱国、廉洁奉公、守法为民、公正真实。
&esp;&esp;十六字真言一出,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。
&esp;&esp;没办法,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。
&esp;&esp;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,唾骂也罢,抵制也好,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。
&esp;&esp;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。
&esp;&esp;而且,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,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,更是如此。
&esp;&esp;理学大儒的批判,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。
&esp;&esp;其结果就是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。
&esp;&esp;当然,那些人选择唯物学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。
&esp;&esp;朝廷的支持。
&esp;&esp;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,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,就是最好的表态。
&esp;&esp;既然朝廷支持,那自然就有人去学,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。
&esp;&esp;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,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。
&esp;&esp;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。
&esp;&esp;现在理学急需一个大动作,重振自家的声威。
&esp;&esp;编写一部巨著,简直再合适不过了。
&esp;&esp;所以,陈景恪的这个提议,可以说毫无阻碍的全票通过了。
&esp;&esp;本来朱标计划,在翰林院内部设立一个机构,召集百人进行编撰。
&esp;&esp;然而陈景恪却直接将这个数字扩大了十倍:
&esp;&esp;“先辈留下的书籍浩如烟海,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关系国民生计……”
&esp;&esp;“我们既然着手编写这部文献,那就做到最好……百人根本就不够用。”
&esp;&esp;“我建议,从全国挑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,齐聚洛阳编撰此书。”
&esp;&esp;“人数暂时就定为五千。”
&esp;&esp;五千?众人都震惊不已。
&esp;&esp;本来他们以为,这次修书最多也就是宋朝《太平御览》那种规模。
&esp;&esp;虽然也是大功一件,可有先贤事迹在前,总归是少了点震撼。
&esp;&esp;现在才知道,自己还是太低估陈景恪的气魄了。
&esp;&esp;五千人参与,堪称史上之最啊。
&esp;&esp;两相比较,《太平御览》就不值一提了。
&esp;&esp;然后就是隐隐的兴奋。
&esp;&esp;如此庞大的人数,此书的规模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。
&esp;&esp;若编成,必将是华夏文明一大盛事。
&esp;&esp;对所有参与人员来说,都是一个巨大的荣耀。
&esp;&esp;怎么说呢。
&esp;&esp;总编纂有资格在华夏史书上单开一页,普通的参与人员,也能在族谱上单开一页。
&esp;&esp;但……
&esp;&esp;朱标皱眉道:“这……规模如此之大,所需费用定然不小。”
&esp;&esp;“现在朝廷到处用钱,若是因此耽误了变革就不好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笑道:“陛下无需担忧,现在朝廷不缺钱。”
&esp;&esp;“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的让这些钱粮流动起来,变成实实在在的物,为世人提供便利。”
&esp;&esp;说到这里,他朝朱标使了个眼色。
&esp;&esp;朱标虽然不明白他要做什么,但出于信任还是点头道:
&esp;&esp;“也好,那此事就暂时这么定下了,具体该如何做咱们下去再详谈。”
&esp;&esp;诸位大臣都非常激动的齐声赞颂陛下圣明。
&esp;&esp;之后众人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,今日的会议才算结束。
&esp;&esp;然后三名儒家学士一溜小跑的离开了,显然是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。
&esp;&esp;等人都离开之后,朱标才问道:
&esp;&esp;“景恪,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?”
&esp;&esp;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,编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不成吗?
&esp;&esp;陈景恪这才将原因和盘托出。
&esp;&esp;“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,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施行。”
&esp;&esp;“事实上,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,阻碍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。”
&esp;&esp;“南洋那边的局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,我估计那些土著势力马上就会有所行动。”
&esp;&esp;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