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,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,以示对先贤的肯定。
&esp;&esp;就连朱熹、二程等理学先贤,也同样进行了追封。
&esp;&esp;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,终于安下心来。
&esp;&esp;朝廷此举就是表态,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。
&esp;&esp;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,不要搞什么圣人之言不可违,也不要拿什么礼教去荼毒百姓。
&esp;&esp;言归正传。
&esp;&esp;科举的废除确实为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,期间一直有官吏奏请恢复科考,都被压了下来。
&esp;&esp;原因很简单,在大同思想没有成熟并传播开,朝廷是不会恢复科举的。
&esp;&esp;事实上,陈景恪和朱雄英也一直在探讨这件事情。
&esp;&esp;长期罢科举并不是一件好事。
&esp;&esp;目前朝廷用察举制,解决了官吏选拔的问题。
&esp;&esp;可这套制度的优缺点,汉朝已经给后人示范过了。
&esp;&esp;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,长期就会被官僚和地方大户把控,形成豪强门阀集团。
&esp;&esp;现在先贤后裔的册封被取消,理学也被打压成为普通学派,大同世界也已经传播开来。
&esp;&esp;是时候恢复科举了。
&esp;&esp;不过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么恢复,他要对科举规则进行改良。
&esp;&esp;“超过四十岁不得再参加会试。”
&esp;&esp;这个年龄可不是陈景恪乱说的,而是翻阅了历代进士资料得出的。
&esp;&esp;除了个别天才,可以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考中举人进士之外。
&esp;&esp;大多数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。
&esp;&esp;至于三四十还考不中举人的,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,这种就属于没有天分的。
&esp;&esp;可即便如此,他中举之后立马就成为大家嘴里的‘文曲星’下凡。
&esp;&esp;陈景恪不想再让‘范进’的悲剧重演,所以才设定了四十岁中进士的标准。
&esp;&esp;之所以设定在四十岁,而不是更加年轻,也是为了照顾底层读书人。
&esp;&esp;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资源,需要更长时间学习才有机会中举。
&esp;&esp;如果设定成三十五岁乃至更加年轻,对他们很不公平。
&esp;&esp;如果四十岁还考不上,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磕科举了,换个行业说不定会更好。
&esp;&esp;对于他的这个建议,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。
&esp;&esp;作为年轻的皇帝,他也不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。
&esp;&esp;老朱没有任何表示,他已经彻底放弃干涉制度制定了。
&esp;&esp;这种事儿你们爱咋咋滴,咱才懒得管,咱现在只对工业化感兴趣。
&esp;&esp;朱标则不然,他很清楚这个限制会带来多大的影响。
&esp;&esp;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反对,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,总不能随随便便就设置个年龄限制吧?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以前人们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,只有出仕一条途径。”
&esp;&esp;“朝廷也需要用出仕为饵,来拉拢安抚天下贤才,以防止他们将学问用在作恶上。”
&esp;&esp;法家称之为‘利出一孔’,说白了就是只给你提供一条上升的途径。
&esp;&esp;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在一处。
&esp;&esp;秦国的耕战政策,就是这个思想的最好体现。
&esp;&esp;而且通过这种方式,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,分给百分之二十的人。
&esp;&esp;底层人想要资源是吗?那就从其他底层人手里抢。
&esp;&esp;你抢不过别人是你无能,不是我们统治阶级不给你们机会。
&esp;&esp;统治阶级就可以通过这种办法,分化底层,让底层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反抗。
&esp;&esp;“但这么做有个缺点,整个社会的人才全都挤在这一条独木桥上。”
&esp;&esp;“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,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。”
&esp;&esp;“大明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,一个百业兴旺的时代。”
&esp;&esp;“各行各业想要发展,都需要大量人才为之努力,尤其是工业化更需要海量的人才。”
&esp;&esp;“反过来说,百业兴旺也为各种人才,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。”
&esp;&esp;“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,就不用再死守科举这一条路了。”
&esp;&esp;“法家的‘利出一孔’思想已经不再适用,想要百花齐放,就得做到‘利出百孔’。”
&esp;&esp;“限制科举年龄,是最直接有效的引导。”
&esp;&esp;“到了年龄还考不中的人,就必须选择别的道路。”
&esp;&esp;“这些人都读过书起过智,不论从事哪个行业,都能为那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。”
&esp;&esp;朱标陷入沉思,陈景恪说的这些东西,确实是他从未考虑过的。
&esp;&esp;关键是,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。
&esp;&esp;有才华的人都来挤科举这座独木桥,肯定会导致无数的人才被浪费,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。
&esp;&esp;引导有才能的人,去从事其他行业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&esp;&esp;可……
&esp;&esp;他眉头紧皱,说道:“强行限制年龄必然会遭到朝野的反对。”
&esp;&esp;“引导的办法很多,没必要非用这种激烈的手段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摇摇头,说道:“士农工商,士为第一,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。”
&esp;&esp;“并且这种思想也是华夏思想的一部分。”
&esp;&esp;“除非我们从根本上对华夏思想做出改变,否则出仕拥有都是第一选择,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唯一的选择。”
&esp;&esp;“不要低估那些读书人对出仕的渴望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可以抛家弃业、抛妻弃子,用一生来追求出仕的机会。”
&esp;&esp;“这既是对家人的不仁,也不符合先贤思想。”
&esp;&esp;“朝廷设置科举年龄,反而是合乎礼仪的表现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停顿了一下,等他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继续说道:
&esp;&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