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下午时,召李林甫入宫,商议枢机。
&esp;&esp;“现在国家只剩下你了,你心中有没有像李县公一样的人才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问李林甫。
&esp;&esp;李适之辞去所有职事官,使职差谴,散官,勋。但李适之爵位是县公,此爵位伴随至死,然后削一级,由李霅继承。
&esp;&esp;“工部陈尚书是为人才!”
&esp;&esp;李林甫上午时都想好了,如果圣人让他推荐,他就推荐威望足的陈希烈。不论是否可成。
&esp;&esp;在李林甫心里,陈希烈性情谦柔,容易控制。以陈希烈为相,一定能重回他和牛仙客一起执政的时代。
&esp;&esp;“李县公向我推荐四个大臣,其中也包括陈尚书。但我认为陈尚书不是最合适的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微微摇头,向李林甫问:“右相觉得刑部韦尚书如何?”
&esp;&esp;果然是这白眼狼。
&esp;&esp;刑部大案让这个白眼狼在朝野获得巨大声望。这是踩着他的头上位!
&esp;&esp;“圣人圣明,臣……觉得合适!”
&esp;&esp;李林甫纵然心中不痛快,但表面没有任何不满。
&esp;&esp;难道让他拿韦坚外戚的身份说事吗?
&esp;&esp;他可是宗室!
&esp;&esp;“十事要说”上不仅约束李隆基不用外戚,也不可用宗室任重要职务。
&esp;&esp;开元二十四年,牛仙客拜相前,李林甫曾经向李隆基说过一句话:“只要有才识,何必满腹经纶,天子用人,有何不可?”
&esp;&esp;天子用人,有何不可。如果去反驳,就是打他自己脸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右相府。
&esp;&esp;韦坚即将拜相,让李林甫心烦意乱,怒气填胸。
&esp;&esp;换成谁,也比韦坚这个背叛他的白眼狼好!
&esp;&esp;哪怕是二五仔杨璹,以及弹劾他那些所谓清流拜相,也比韦坚好无数倍。
&esp;&esp;因为韦坚是他亲戚,和其他二五仔不同。
&esp;&esp;即便李岫来劝说李林甫也无济于事。
&esp;&esp;这一夜,李林甫月堂静坐,水米不进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两日后,李适之以太子太师致仕,晋爵为宋国公。
&esp;&esp;太子太师在信安王李祎去世后就一直空缺,为从一品。
&esp;&esp;大唐只有天策上将、太师、太傅、太尉、太保、司徒、司空,为正一品。
&esp;&esp;天策上将不用谈。
&esp;&esp;其他的太师、太尉等,李隆基除了给自己的亲兄弟和儿子们,只会用以追赠逝去的功臣,让他们在下面养老。如去年李祎去世,追赠太尉;张说去世追赠司徒等。
&esp;&esp;李适之告病养老。
&esp;&esp;韦坚上位,他被拜为左相,兼刑部尚书,授银青光禄大夫。
&esp;&esp;除了之外,又兼任数使职。
&esp;&esp;“多谢太师推荐!”
&esp;&esp;当天下午,满面红光的韦坚来拜访李适之。
&esp;&esp;正当壮年拜相,他喜难自抑。
&esp;&esp;他很感激李适之的推荐,如果李适之和李林甫一起反对,他定难以入相。
&esp;&esp;而且入相的功绩,吏部大案,是李适之父子一手策划。
&esp;&esp;“老夫现在身份特殊,左相今后不要在私下会见我。逢年过节也无需派人送我礼物,我是不会收的。”
&esp;&esp;李适之向韦坚直说道。
&esp;&esp;“太师您已以致仕,有何不可见的?”
&esp;&esp;韦坚不理解。
&esp;&esp;“左相是外戚、宰相,吾家七郎为宗室、边将。我们走得太近,圣人一定会怀疑,如果有心之人诬告我们谋反,那我们必死无葬身之地。有的事情,左相还需三思而后行!”
&esp;&esp;李适之向韦坚坦白。
&esp;&esp;圣人可是连着两次政变,才登上九五之位。
&esp;&esp;他心里敏感的很,正因为如此,才一日杀三子。
&esp;&esp;外戚、宗室、宰相、边帅,这些词语联合在一起,绝对会触动李隆基敏感的弦。
&esp;&esp;李瑄吸取历史上“韦坚皇甫惟明上元游玩”的教训,提前向李适之陈述其间的厉害。请他致仕期间与重臣们保持距离。
&esp;&esp;李适之今后就找汝阳王等无权王公,或者找同样致仕的老臣吟诗作赋,下棋喝酒。
&esp;&esp;他会在宴席上故意写错几个字,让世人认为他真的“恍惚”,不适合再入朝。
&esp;&esp;他听从李瑄的意见,在李瑄掌握军权的时候,不再见任何实权官职。
&esp;&esp;“太师深谋远虑,您的一席话,让我豁然开朗。只是不知如何报答太师的恩情。”
&esp;&esp;韦坚心中一惊,当今圣人有自己的处事方法。一旦他们被诬告,就算没有证据,也会被圣人猜忌。
&esp;&esp;想到自己与皇甫惟明的关系,韦坚心中一阵后怕。
&esp;&esp;第112章 拜为上将,左龙武大将军
&esp;&esp;“以后左相与老夫在圣人举办的宴上相熟即可。”
&esp;&esp;李适之不在乎韦坚是否承情。
&esp;&esp;如果韦坚有心,有的事情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
&esp;&esp;最近圣人应该会提出封李瑄为上将的事宜。
&esp;&esp;就看韦坚如何去做了。
&esp;&esp;有李适之的提醒,韦坚恭敬告退。
&esp;&esp;他现在是宰相,比之前更有顾虑。
&esp;&esp;七月初的朝堂上,李隆基终于就李瑄晋升为节度使而议事。
&esp;&esp;朝会日常结束后,李隆基主动提及:“宋国公致仕后,兵部尚书之位空缺。朕准备将陇右节度使召回长安,任其雄职,诸位觉得如何?”
&esp;&esp;此言一出,一部分臣子惊诧。将皇甫惟明调回来任兵部尚书,谁来接替陇右节度使的位置?不会是让年仅十七岁的李瑄继任吧?
&esp;&esp;还有一些亲近李隆基的官吏心如明镜,他们知道李隆基一直想让李瑄上位,帮他开疆扩土。
&esp;&esp;此举用意不言自明。
&esp;&esp;“陛下英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