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唐天将军 第471节(1 / 2)

&esp;&esp;李隆基边点头,还对杨玉环说道。

&esp;&esp;一片鱼肉被放入玉碗之中,杨玉环知道这是李瑄从黄河源头的带回的鲤鱼,掌碗品尝。

&esp;&esp;“是很鲜美!”

&esp;&esp;杨玉环也夸赞道。

&esp;&esp;李隆基见杨玉环满意,他的眼角笑容更甚。

&esp;&esp;李隆基还让李瑄、安禄山、杨氏姐妹品尝。

&esp;&esp;其他的鱼脍分给宰相和老臣。

&esp;&esp;李瑄不喜欢吃鱼脍,但他只能昧着良心说好。

&esp;&esp;皇帝和臣子一起饮酒作乐,举行游戏。

&esp;&esp;宴会一直持续到下午才罢休。

&esp;&esp;宴会结束后,李隆基赠送四品以上官员精美的扬州铜镜,意思是为官要清正廉明,要明镜高悬。

&esp;&esp;大臣们拜礼,谨遵李隆基的吩咐。

&esp;&esp;大多数臣子,将四处搜罗的奇珍异宝放在兴庆宫,只换来一面铜镜……

&esp;&esp;第258章 争斗来临,杨钊的效忠

&esp;&esp;千秋节后,还有两天的休假时间。

&esp;&esp;最近流传长安关于男女十八岁结婚的策令,在长安引起轩然大波。

&esp;&esp;即便有做解释,但依然有褒有贬。

&esp;&esp;自古以来,就没有十八岁以上结婚例子。

&esp;&esp;虽《周礼》上规定男子三十而娶,女子二十而嫁,但实际上没有这么搞的。

&esp;&esp;历朝历代,统治者为增加人口,往往年龄至未嫁娶,有严格的措施。

&esp;&esp;在春秋诸国,有罪其父母的严酷法令。

&esp;&esp;汉代女子十五岁未嫁人,罚五倍的税。

&esp;&esp;晋代比较狠,女子十七未嫁,官府直接找一个大龄光棍强行婚娶。

&esp;&esp;以后的南北朝为恢复人口,也是不择手段。

&esp;&esp;有大臣劝李瑄考虑策令,但李瑄怼他们“用乱世衡量盛世”。

&esp;&esp;有臣子觉得这样会让青壮在以后的几年内大幅度缩减,不利于国家。

&esp;&esp;这李瑄当然知道,他只能在颁布法令的时候,鼓励已嫁妇者多生育。

&esp;&esp;有此家庭,常平仓会免去利率。

&esp;&esp;一项大的改革,都会有阵痛。

&esp;&esp;许多人只会看重自己的私利,他们不考虑将来,只看现在自己利益受损。

&esp;&esp;任何时代都会一样。

&esp;&esp;大人虎变,小人革面,君子豹变。

&esp;&esp;一旦有推行的决心,就要雷厉风行。瞻前顾后,只会顾此失彼。

&esp;&esp;看到李瑄的决心后,许多大臣摇头离去。

&esp;&esp;只是一开始,李瑄就与大多数文武大臣形同陌路。

&esp;&esp;李瑄在家中,除了大臣拜访他以外,还有许多即将参加科举的文人士子,争先向他献诗歌,以及各种文赋作品。

&esp;&esp;此举在这个时代被称为“行卷”。

&esp;&esp;文人士子通过向达官贵人献出自己以往的得意作品,打响名气,为科举铺设一条通畅的道路。

&esp;&esp;每当科举的时候,士人往往会在酒馆茶肆聚集,吟诗作赋,结识同伴。

&esp;&esp;这也是打响名气的一种方式。

&esp;&esp;因为大唐的科举,非但不糊名,主考官还依靠考生平日里的名气和声誉,来作为阅卷评分的主要参考。

&esp;&esp;也就是说,考生平时所作诗文的流传度与知名度,以及声誉的好坏,决定了是否能够被主考官录取。

&esp;&esp;这里面水很深,操作空间很大。

&esp;&esp;有的时候,单论成绩,本就该中进士,但就是因为名气小,或者没有达官贵人的推崇,所以与进士无缘。

&esp;&esp;若与礼部侍郎私下有一定关系,在不糊名的制度下,想不考中进士都难。

&esp;&esp;比如天宝二年的科举,就出现著名的考场舞弊事件。

&esp;&esp;天宝二年,李林甫领吏部尚书,每日在政事堂,处理国家军政大事。

&esp;&esp;他把选事悉委于侍郎宋遥与苗晋卿。

&esp;&esp;此时御史中丞张倚深受李隆基宠信,宋遥与苗晋卿想巴结攀附,试图通过张倚受李隆基的赏识。

&esp;&esp;这一年科举应选者万计,入等者仅六十四人。

&esp;&esp;而状元竟然是张倚之子张奭,群议沸腾。

&esp;&esp;因为文武百官都知道张奭是什么货色,甚至比那个时候的李瑄还不如,是南曲青楼常客。

&esp;&esp;很明显,是苗晋卿、宋遥为巴结张倚,把他儿子给弄了个状元。

&esp;&esp;前蓟县令苏孝韫将此事告安禄山。安禄山找到机会入内言于玄宗,李隆基悉召数十位进士面试,张奭手持试纸,终日不成一字,交了白卷。

&esp;&esp;李隆基当场气炸毛了。把张倚赶出长安当太守,苗晋卿、宋遥也一并贬出去为官。

&esp;&esp;长安人现在称那次考试为“曳白”。

&esp;&esp;因为“行卷”由来已久。

&esp;&esp;将卷纸上的名字糊住,看似简单,实则非常困难。

&esp;&esp;会受到公卿、士族的强烈反对。

&esp;&esp;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,每年大部分进士,都是由公卿造势,或者士族出身。

&esp;&esp;贫寒士族除非才华不得了,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否则在科举中劣势很大。

&esp;&esp;但李瑄觉得,把试卷上糊名很有必要。

&esp;&esp;他在等待一个机会!

&esp;&esp;一个让天下文人士子,心灰意冷的机会。

&esp;&esp;这样他糊名的时候,不仅会有平民寒门支撑,还有一部分士人支持。

&esp;&esp;他不打算插手今年的科举,是希望李林甫把那件事情搞出来,震惊天下的文人士子。

&esp;&esp;对于向他行卷的士人,李瑄只是对他们勉励几句,不做承诺。

&esp;&esp;管他们出去如何吹嘘。

&esp;&esp;“七郎,有大事发生。”

&esp;&esp;又一日,李瑄在房屋中看古籍的时候,身为京兆少尹的李琦跑进来向李瑄说道。

&esp;&esp;“三兄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