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唐天将军 第833节(1 / 2)

&esp;&esp;“能除掉鱼朝恩,驸马都尉张垍为第一功。他得到圣人的密诏后,一眼识破是圣人身边出现奸佞,将此事禀告微臣。臣举荐张垍为户部侍郎,请圣人应允。”

&esp;&esp;李瑄在天策卫持刀拱卫下,拱手向李隆基一礼。

&esp;&esp;现户部侍郎只有刘眺一人。

&esp;&esp;刘眺是李瑄在西域时的判官,威望有些许不足。

&esp;&esp;让威望深厚,且经验丰富的张垍出任侍郎要职。

&esp;&esp;此算是接纳张垍这个名士要臣。

&esp;&esp;此时此刻,李隆基终于反应过来,前几日朱雀街刺杀李瑄者,非张垍所为。

&esp;&esp;张垍那小子得到他的密诏后,反手就献给李瑄,当成投名状。

&esp;&esp;“张垍,我就算不是天子,可还是你的泰山,你这是欺师灭祖啊!”

&esp;&esp;保住性命后,一股愤怒充斥在李隆基心间。

&esp;&esp;他那么信任张垍,却再次遭受背叛!

&esp;&esp;李隆基心里那个恨啊!

&esp;&esp;他要是还有权势,必定让女儿跟张垍离婚,剥夺他的爵位。

&esp;&esp;“圣人……”

&esp;&esp;见圣人不开口,心有余悸的高力士赶紧提醒李隆基同意李瑄的请求。

&esp;&esp;李瑄执掌国玺,封都督、国公、将军、郡公的事宜,从来只是让刘单知会一声,然后李瑄自己用传国玉玺和秦王印、天策府印盖章。

&esp;&esp;不论李隆基是否同意,都没有能力去改变。

&esp;&esp;“朕准秦王所奏!”

&esp;&esp;李隆基咬牙同意对张垍封户部侍郎的请求。

&esp;&esp;李瑄这才摆了摆手,天策卫将鱼朝恩的尸体拖下去,头颅也被提走。

&esp;&esp;几名小宦官立刻用布将地上的血迹吸附、擦拭。

&esp;&esp;“日前臣平叛归来,从朱雀大街回尚书省时,遇到刺杀行刺。一共九名刺客,个个都有武艺高强,悍不畏死。其中还有手弩射于臣车上,赖车夫挺身挡住强弩,臣这才能与圣人再见。”

&esp;&esp;“经禁军将领对刺客的逐一审讯,得知这些刺客受雇于太子府邸的亲信宦官。圣人,臣该如何为之?”

&esp;&esp;果不其然,李瑄开始向李隆基说起自己被刺杀的事件。

&esp;&esp;表明你的密诏和朱雀街刺杀是两码事。

&esp;&esp;“太子……”

&esp;&esp;李隆基心中再震,原来是亨儿刺杀李贼。

&esp;&esp;虽是宦官出面,但没有人会相信李亨能脱离干系。

&esp;&esp;同时,李隆基心中更难受,如果李瑄掌握人证物证,恐难以收场。

&esp;&esp;心狠手辣的李瑄,会不会杀死李亨?

&esp;&esp;别看李隆基在天宝年间,默认李林甫频频打击李亨,但他此时与李亨同病相怜。

&esp;&esp;也许为身后事,也许为仅存的一些希望,李隆基不想看到李亨出事。

&esp;&esp;“圣人,太子失德,你想要包庇吗?”

&esp;&esp;李瑄见李隆基不吭声,遂逼问一句。

&esp;&esp;也饱含威胁,毕竟鱼朝恩刚喋血南熏殿,李瑄的眼中还有杀气。

&esp;&esp;李隆基虽贵为天子,但已经失去所有权力,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

&esp;&esp;“秦王,你想如何?”

&esp;&esp;脑海中的画面挥之不去,李隆基向李瑄无奈说道:“或许不是太子之过,太子身边也有鱼朝恩这样的人啊!”

&esp;&esp;他不得不认清自己。

&esp;&esp;有的时候,只是为了面子,他不同意,李瑄会教他同意。

&esp;&esp;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,如果太子忠心耿耿,何用被鱼朝恩之流策动?”

&esp;&esp;李瑄指桑骂槐地说道。

&esp;&esp;这让李隆基异常难堪,说不出话。

&esp;&esp;鱼朝恩所作所为,何尝不是他的想法。

&esp;&esp;李隆基心里认为李瑄是“李贼”,是“窃国之大盗”,他从不觉得自己刺杀李瑄有错,只是遗憾自己选中张垍这个不孝子。

&esp;&esp;“我虽被刺,但终为臣子。太子为储君,治其罪过,实有难堪。请圣人废除太子之位,选有德之人。”

&esp;&esp;李瑄见李隆基不言,直截了当地说道。

&esp;&esp;可以不杀李亨,但必须废掉太子。

&esp;&esp;说话的时候,李瑄故意用手扶在腰间的剑柄上,这是最后的警告。

&esp;&esp;似乎在说,如果圣人不同意,他就会选择自己的方法。

&esp;&esp;“朕准!会立刻下诏废李亨太子之位,还秦王公道。”

&esp;&esp;李隆基不再挣扎,有气无力地说道。

&esp;&esp;发生的事情太过重大,没有回旋的余地。

&esp;&esp;“国不可一日无太子,圣人准备立哪位皇子为储君呢?”

&esp;&esp;李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,向李隆基追问道。

&esp;&esp;李隆基不想回答,但李瑄挺立殿中,看他的架势,是必须让李隆基有所回复。

&esp;&esp;“朕之十六子永王,敏而好学,谨慎谦恭,有安邦治国的才干。”

&esp;&esp;李隆基只能将他最心仪的儿子说出,希望李瑄能够同意。

&esp;&esp;永王李璘,是李隆基最为器重的一个儿子。

&esp;&esp;而且李璘因为幼年丧母,从小被李亨一手养大,兄长如父,李亨总是像哄自己儿子一样,抱着李璘入睡。

&esp;&esp;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是李隆基向往的事情。

&esp;&esp;如果李瑄质疑要废除李亨,那李璘绝对是不二人选。

&esp;&esp;“臣与永王接触过,发现其行事容易冲动,这不是成为天子的性格,不可以为太子。”

&esp;&esp;李瑄用此理由拒绝李隆基立李璘为太子。

&esp;&esp;李隆基吹胡子瞪眼,气愤地看着李瑄。

&esp;&esp;立储君是天子的事情,李瑄直接干预,使李隆基怒火中烧。

&esp;&esp;但李瑄不畏惧李隆基的目光,回瞪着李隆基。

&esp;&esp;最终,李隆基退让,退而求其次道:“颖王喜好读书,善于文辞,有中兴明君的品质。”

&esp;&esp;诸王之中,李隆基也爱十三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