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即便是对李瑄充满恨意的李亨、李俶等,也得低下头颅。
&esp;&esp;李瑄是九五至尊,君临天下。
&esp;&esp;“元正之日,不必多礼。我与诸位一样,也是为太上皇尽孝道。”
&esp;&esp;李瑄示意在场的皇子皇孙、公主驸马平身。
&esp;&esp;此言一出,皇子皇孙们嗤之以鼻,这也太孝了。
&esp;&esp;他们觉得李瑄这是故意做给天下人看。
&esp;&esp;从太极宫到兴庆宫有夹城,可李瑄却大张旗鼓地从长安的街道出行,于兴庆门进入。
&esp;&esp;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要去拜见圣文神武太上皇。
&esp;&esp;“太上皇……”
&esp;&esp;李瑄来到李隆基的榻前轻唤一声。
&esp;&esp;“七郎啊!国家现在如何了?”
&esp;&esp;李隆基看到李瑄后,陡然间又精神了,从榻上直起身。
&esp;&esp;“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,太上皇不用为此担心。”
&esp;&esp;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。
&esp;&esp;他每次来,李隆基都醉醺醺的,看到他的时候,又精神得很,而且脾气也非常怪异。
&esp;&esp;问他国家之事,又好似习以为常。
&esp;&esp;“太平就好……太平就好……”
&esp;&esp;不知出于什么心理,李隆基纳纳地重复一句后,又向李瑄道:“据说现在许多国家的国王,许多部落的酋长汇聚在长安,要参加什么百国大会?”
&esp;&esp;能听出李隆基语气中的缅怀与羡慕。
&esp;&esp;他执掌天下的时候,诸国的国王、酋长,可没有如此齐聚。
&esp;&esp;这是李瑄无与伦比的号召力。
&esp;&esp;和李瑄这个天可汗相比,李隆基的天可汗称号不值一提。
&esp;&esp;连太宗皇帝这个第一任天可汗,也远远无法比上李瑄的声威。
&esp;&esp;“正是!明年三月,大唐在花萼相辉楼举行大宴,向百国宣示大唐的强大,商定贸易之事。”
&esp;&esp;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。
&esp;&esp;他知道李隆基有看“大唐月报”的习惯。
&esp;&esp;从每月的大唐月报上,李隆基能明白一些国家大事。
&esp;&esp;不过身为前任天子,这是一种悲哀。
&esp;&esp;“七郎自登基以来,没有进行过大宴。听说你还未选秀纳妃嫔,一年的四季常服不过八件,你是真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啊!就像你曾说过的‘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’……”
&esp;&esp;李隆基盯着李瑄,觉得自己败得不冤。
&esp;&esp;始终如一,连登基称帝也这样,谁能辨别忠奸?
&esp;&esp;“相比于黎民苍生,我已是锦衣玉食。既已提倡节俭,就更要励精图治。”
&esp;&esp;李瑄郑重地向李隆基回答道。
&esp;&esp;两世为人,信念坚定。他比许多人更能忍耐。
&esp;&esp;有的事情,任说得再冠冕堂皇,也是道德败坏。
&esp;&esp;“既然是千年难遇的大宴,七郎会不会邀请我这个太上皇?”
&esp;&esp;李隆基这一次没给李瑄甩脸子,说话的时候眼中满是期盼。
&esp;&esp;照道理大宴一定要邀请太上皇,并列为上座。
&esp;&esp;但李隆基的情况特殊。
&esp;&esp;连域外百国都知道李瑄是通过政变,以军政掌握权力。将执政近五十年的李隆基拉下马。
&esp;&esp;自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以后,就不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。
&esp;&esp;是以,气氛僵住。
&esp;&esp;周围没有人敢吭声,生怕李瑄雷霆震怒。
&esp;&esp;“您是太上皇,怎会不邀请您呢?世人还记得开元天宝的盛世,记得长安城中万花盛开。我现在正式邀请太上皇到花萼相辉楼参加百国盛会。”
&esp;&esp;李瑄瞬间就打破僵局,向李隆基发出邀请。
&esp;&esp;现在李隆基已经翻不起风浪。
&esp;&esp;朝野中亲李隆基的势力,已经被清扫一空。
&esp;&esp;看李隆基的身体状态,不一定比历史上活得更长。
&esp;&esp;当初李世民照样邀请李渊参加西部北部酋长的聚会,一起载歌载舞。
&esp;&esp;李瑄要让李隆基看看,他们治下的大唐,有何不同?
&esp;&esp;“我从大唐月报上已尽知除贱为良。开元初期我也如此,国家会不会更强大?”
&esp;&esp;李隆基大喜,开怀一杯。
&esp;&esp;他又自顾自说了一句,像是自问,又像是问李瑄。
&esp;&esp;李瑄笑了笑,没有作答。
&esp;&esp;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
&esp;&esp;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李隆基。
&esp;&esp;包括李隆基自己!
&esp;&esp;“七郎,你的文采惊天动地,雅俗共赏。依照玄奘西行,编著《西游记》,令我不可自拔。你幻想中的师徒四人,能西天取经成功吗?”
&esp;&esp;李隆基想到哪说到哪,大有深意地问李瑄一句。
&esp;&esp;现在西游记连三分之一都没连载完。
&esp;&esp;但已经风靡全国。
&esp;&esp;这是皇帝亲自着笔,又赋予神话小说的神秘。
&esp;&esp;“九九八十一难,终会圆满。”
&esp;&esp;李瑄正色地回复。
&esp;&esp;国家的变革,就像是这九九八十一难,一定会成功。
&esp;&esp;如果计划顺利,如果他能活到古稀之年,他会留下开启工业革命的基础……
&esp;&esp;第435章 云南都护府,叶护太子,百国盛会开启
&esp;&esp;乾元三载,大唐正式走出安禄山叛乱阴霾,这是革旧迎新的年月。
&esp;&esp;许多大事都在这一年定格,所以显得格外热闹。
&esp;&esp;从正月初一开始,到正月十五,放开宵禁,有灯火表演。
&esp;&esp;李隆基时期,长安城中储存有不少灯具。
&esp;&esp;当时有一个名叫毛顺的工匠,巧思结创,用彩色缯帛制出灯楼三十间,高一百五十尺,悬挂珠玉金银,微风一至,锵然成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