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红楼之挽天倾 第465节(2 / 3)

可。”

&esp;&esp;齐昆诧异道:“年底?”

&esp;&esp;杨国昌眼眸中闪过一抹冷芒,低声道:“彼时,北虏寇境,军情如火,整军经武而毕的京营,势必北上相援,如贾珩或是不能帅师建功,或是兵势受沮,或是大败亏输,圣上将暂熄好武之炙心,朝局动荡自此而安,言暄,你也不是不知东虏何等战力,他一黄口孺子,不知天高地厚,好作大言,两军争锋,可不是一篇策疏能够退敌的。”

&esp;&esp;齐昆面色凝重,目光深深,低声道:“恩相此言不无道理,如今朝局动荡,悉由贾子钰以平虏二字,引得圣上心思躁动,一旦兵事进展不利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小儿以平虏而兴,当以平虏而败。”杨国昌苍声说道:“只是若损兵折将,大耗国之元气,纵受寸殛之刑,也难赎其罪孽!”

&esp;&esp;齐昆闻言,心头一惊,面色变幻不定。

&esp;&esp;其实,心底有些不是滋味。

&esp;&esp;一国首辅期望领兵大将兵败亏输,实是有违他之立身处世的本心。

&esp;&esp;杨国昌沉声道:“当务之急,还是要革盐务之弊,梁至诚最近可有书信送来?”

&esp;&esp;齐昆道:“扬州盐院最近正在清查纲盐盐引,然此事阻力重重,两淮都转运司以及盐商从中作梗,暗中阻挠。”齐党与江南盐商从来都不对付,这会儿也没什么避讳。

&esp;&esp;杨国昌摇了摇头,道:“林如海性情绵软,巡盐数载,劳而无功,其威势不足以慑服那些穷奢极欲的盐商,再等段时间仍无进展,老夫向圣上举荐言暄你南下,全权督办盐法除弊事宜。”

&esp;&esp;在这位鲁人出身的宰辅心中,对那些浑身上下都是心眼儿算计的南人就该下辣手、出重拳!

&esp;&esp;“多谢恩相信重。”齐昆道:“最近户部,边军催饷日急,是按下不拨,还是?”

&esp;&esp;杨国昌道:“圣上因裁汰京营事功成,偏信贾珩小儿谗言,欲在边军推而广之,但边军不同京师,边将手握重兵,如不慎重,甚至有哗变投敌之险,眼下正是来试探,先行拨一半罢。”

&esp;&esp;说来,户部库银如此充足,还是当初那贾珩小儿收剿三河帮而来。

&esp;&esp;齐昆想了想,道:“边军粮米采购,还当往巴蜀之地采购,日费靡繁,只怕这些银子难以济事。”

&esp;&esp;杨思弘听着二人的谈话,低声道:“父亲,如以晋商复行开中法,贾盐引输粟米于九边,或可两难自解。”

&esp;&esp;杨国昌深深看了一眼杨思弘,沉声道:“为父革盐法之弊,原有此意。”

&esp;&esp;杨思弘迟疑了下,终究说道:“父亲,晋商商会李家提出,如朝廷匮粮乏银,可以两淮、两浙、长芦、河东四地盐场之纲盐盐引,由晋商商会统购代销,如朝廷急需用银,晋商八大票号也可每年向朝廷放银三百二十万两,完足盐课,户部再拨付晋商商会两百二十万两,由其采购粮米、骡马,这样朝廷不费一两一米,白得一百万两,就可输粮九边。”

&esp;&esp;杨国昌闻言,眉头紧皱,一时沉吟不语。

&esp;&esp;见自家父亲沉默,杨思弘也不催促,静静等待着。

&esp;&esp;而一旁的齐昆,脸色晦暗闪烁,心头已是掀起惊涛骇浪。

&esp;&esp;这晋商要做大汉朝廷的盐商?

&esp;&esp;真是好大的胃口,只是晋商竟有这般大的财力?

&esp;&esp;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齐昆暂时没有想到的问题,就是一年几百万两银子,不可能完全是白银,势必要以晋商票号银票中转,一来一去,或许就能以盐引为锚点,操纵盐价,更不必说,承接边饷输送的晋商,购买粮米也颇有操作空间。

&esp;&esp;杨国昌脸色一下子冷下来,分明是来自精英官僚的本能,意识到十分不妥。

&esp;&esp;“朝廷岂有向商贾贷银之理,更遑论以盐利折抵,简直异想天开,荒谬绝伦!”杨国昌黑着脸,训斥着。

&esp;&esp;杨思弘面色一整,垂头不语,暗道:“此事,想要说服父亲,果然不是一蹴而就。”

&esp;&esp;这其实是杨思弘给晋商商会想出的策略,甚至还有一些超前思维,即盐业私营化,既然大汉官僚体制僵硬,不会运营资本,贪污浪费严重,那么交由商贾私营,当然他杨思弘在其中分一杯羹,也是合情合理的吧。

&esp;&esp;但,此举明显让杨国昌觉得反感至极,官僚讨厌一切脱离自己掌控的东西。

&esp;&esp;第435章 崇平帝: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

&esp;&esp;翌日,正月十六

&esp;&esp;一大清早儿,天刚五更鼓响,贾珩就换上一身蟒服官袍,在贾府仆人以及过来接应的军卒扈从下,骑上马,在料峭的春风中,向着宫苑而去。

&esp;&esp;大明宫,一株上了年头儿的桂树掩映下,雕梁画栋、飞檐斗拱的朱红色宫殿巍峨矗立,残月冷照,琉璃瓦莹光流动,通明如水。

&esp;&esp;因上元佳节刚过,廊檐下的八角宫灯尚悬其上,随风摇晃,远而望去,烛光彤彤,簇簇似霞,灿如云锦。

&esp;&esp;梁柱之畔以及丹墀上,一队队着大红团纹飞鱼服,腰悬绣春刀的锦衣卫,立身廊下,神情肃然,警戒四周。

&esp;&esp;这些正是贾珩先前调整锦衣府职事,排除在外的五大千户所的仪卫以及内厂的厂卫。

&esp;&esp;汉白玉的宏阔广场上,大汉朝百官黑压压一片,分文武而立,或是手持象牙玉笏、或是持槐木玉笏,头戴乌纱帽,官袍绣以飞禽走兽。

&esp;&esp;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叙话的文武百官,各按品级群聚,不少官员脸上都有几分节日过后的疲惫,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,精力不济,正在打着瞌睡。

&esp;&esp;一身圆领团纹蟒服,头戴山字无翼冠的贾珩,身形颀长,立身在武勋队列中,犹如鹤立鸡群。

&esp;&esp;无他,年轻的过分。

&esp;&esp;而人群中的贾政,也在看着那如芝兰玉树的少年,目中现出满意之色。

&esp;&esp;不足弱冠,官居一品,蟒服加身,大权在握,这是他贾家的麒麟!

&esp;&esp;而与贾政叙话的秦业,同样时不时看着自家女婿,神情倒还矜持一些。

&esp;&esp;不远处,保龄侯史鼐、忠靖侯史鼎、南安郡王严烨、北静王水溶、柳芳、侯孝康、石光珠、马尚等一干五军都督府武勋俱在。

&esp;&esp;保龄侯史鼐与忠靖侯史鼎近前,与贾珩寒暄几句。

&esp;&esp;南安郡王还朝贾珩点了点头,北静王水溶目光温和。

&esp;&esp;这两家王爷原是贾府老亲,在初六之时,南安郡王的王妃还携女眷,到荣国府拜访了贾母,只是与贾珩执掌的宁国府,先前就不对付。

&esp;&esp;至于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