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92节(2 / 3)

汤来,喂赵宝珠喝了下去,才勉强将人哄睡着。

&esp;&esp;·

&esp;&esp;第二日,天还不亮,叶京华与赵宝珠便换好了官服,乘坐马车进宫面圣。

&esp;&esp;出来接应他们的还是夏内监,他将两人引到御书房旁边西暖阁坐着,说元治帝下了朝便会来。大正月刚刚过完,想见元治帝的人不少,但显然叶京华和赵宝珠排在第一梯队,不用在宫外苦等。

&esp;&esp;赵宝珠惴惴不安地等着。额头上紧张地出了一头冷汗。

&esp;&esp;四周侍候的太监宫女低眉敛目,不发出一点声音,基本跟死人没什么两样。暖阁里气氛十分凝滞,只有炭盆中时不时发出一点火花迸溅的声音。越安静,赵宝珠就越紧张,连放在腿上的手都在微微颤抖。

&esp;&esp;叶京华看了他一眼,暗自在桌下伸出手,借着宽大的袖袍握住了赵宝珠的手。

&esp;&esp;不知过了多久,暖阁外终于传来夏内监拉长声音的通报声:“皇上驾到——”

&esp;&esp;暖阁内,所以太监宫女跪了一地,叶京华与赵宝珠站起来,朝入口处俯身行礼。

&esp;&esp;不过半息,一只金绣盘龙踏云靴踏入,元治未露面,声音先到了:“都起来。”

&esp;&esp;暖阁内的众人又哗啦啦地站起来。

&esp;&esp;元治帝走入暖阁中,精神烁立的脸上满是喜意,一双虎目炯炯有神,一进门便先看向了叶京华,喝道:“慧卿,你小子还知道回来!”

&esp;&esp;其中熟稔的语气让赵宝珠睁大了眼,叶京华却像是习惯了似的,垂着眼道:“幸赖圣上所召,臣等回京述职。”

&esp;&esp;“好好好——”元治帝连称三个’好’字,拍了拍叶京华的肩膀,赞赏道:“你那封奏疏写的极好,若不是你与盛渊上奏详叙,朕还不知道税律中竟有如此漏洞,此事朕必得记你大功一件!”

&esp;&esp;赵宝珠闻言,诧异地看向叶京华。他不知道的是,叶京华的奏疏中不仅陈述了青州州府与当地乡绅尤氏勾结乱政之事,还阐明了当今大行课税律法的漏洞。生丝税一事不止在无涯县有,在其余洲县也有同样的情况,而这种乱象之所以会出现,虽和青州知府的腐败有关,可究其根源,还是与税法中本就存在的漏洞有关。

&esp;&esp;叶京华人不在州府上,是因为青州州府实则没有太多事情需要了解,说到底,那前任知府陈斯也不过是个地方小吏。这样的人再贪,也作不出什么大乱子来。

&esp;&esp;而税律就不一样了。叶京华花了小半年研习税律,一点点陈清其中的漏洞,再加上辽东巡抚盛渊在其治下观察到的实际问题,将实证辅以理论,上奏给了元治帝。

&esp;&esp;赵宝珠更不知道的是,那封奏折上不仅属了辽东巡抚和叶京华的名,还加上了他的名字。甚至他的名字还是与叶京华并排呈上去的。

&esp;&esp;叶京华听了元治帝的赞赏,脸上没有什么多余的情绪,而是俯身,让开了些许位置:“回陛下,此功臣万不敢擅揽,能揭发税法之乱,首功当属赵大人,没有他于无涯县矜业于税制,勇斗贼人尤氏,我等必定还蒙在鼓里,无有追根溯源,清弊通政之机。”

&esp;&esp;赵宝珠站在一边儿,听到叶京华话里的’赵大人’,一时还没听懂是在说谁。在元治帝看过来,他才猛然反应过来,当即噗通一下跪在地上,结结实实地向元治帝磕了个响头:

&esp;&esp;“臣、臣无涯县县令赵宝珠,见过皇上!”

&esp;&esp;他这一下磕得瓷实,若不是赵宝珠天生头铁,换个人早磕晕过去了。赵宝珠声音洪亮,头一次面圣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,磕巴了一下,只好把过年的吉祥话都说了一遍:

&esp;&esp;“祝皇上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,岁岁平安,洪福齐天!”

&esp;&esp;第89章 对奏

&esp;&esp;赵宝珠跪下去时就是’咚’一声,磕头的时候又是’咚’的一声,听得生下来就见人跪的元治帝都不禁牙酸。

&esp;&esp;夏内监站在身后,眉尾颤了颤,不禁抬眸看了赵宝珠一眼。

&esp;&esp;这孩子也太老实了些!这小头磕得砰砰砰的,还不得给人心疼坏了。

&esp;&esp;不得不说,夏内监伴随元治帝多年,很能揣测帝王的心思。元治帝本没想让赵宝珠跪,谁知一个没看住,这孩子瓷瓷实实地就跪下去了。元治帝暗地里转过眼,往叶京华脸上看了一眼,果然见他古井无波的脸上出现一道裂痕,目光落在地上蜷成一团的少年,眉心不自觉地蹙了蹙。

&esp;&esp;小狐狸到底年轻,若是叶执伦,估计就算听到元治帝要他去死,估计眉头也不会皱一下。

&esp;&esp;但其中,也有他爱人心切的缘故。到底是年轻夫妻,正是蜜里调油的时候。

&esp;&esp;元治帝感慨又调侃地想着,又转回目光看赵宝珠。他自十六岁继位以来便是实权皇帝,在他面前下跪的官员数不胜数,其中舌灿莲花,说话中听之人如过江之鲫。然而不知是否是年岁上来的原因,他如今倒是更待见这种实心眼的小孩儿。

&esp;&esp;比起各路官员拍的马屁,倒是赵宝珠磕磕巴巴的几声吉祥话让他听着顺心。

&esp;&esp;“好了好了,快起来。”元治帝笑得像在过年宴席上看到可爱侄孙的老人,转头向夏内监道:“快扶起来。”

&esp;&esp;夏内监笑呵呵地应了一声,上去要将赵宝珠扶起来,没想到这么小小一个人就跟铁块一样垛在地上不肯起来。

&esp;&esp;赵宝珠跪在地上,紧张地说:“皇上对臣有大恩,臣出身贫贱,亦无才学,无法回报皇上之恩情,臣深知无能,日夜不能寐。如今得见天颜,还请皇上容我行大礼,以彰感恩之意。”

&esp;&esp;元治帝听着,略有些意外,倒是被勾起了些许兴趣,抬手挥退了夏内监,好奇道:“你且说说,朕对你有什么大恩啊?”

&esp;&esp;一般来说,靠科举入仕的官员名义上都算是他的门生,若从设科举、招贤才这个层面上来说,所有官员都能说皇帝于他们有恩。

&esp;&esp;但元治帝直觉,赵宝珠不会是那般阿谀奉承之人。

&esp;&esp;下一瞬,他便眼见着伏跪在地上的赵宝珠微微颤抖着,伸手从衣襟里掏出两本书来,恭敬地用双手高举过头顶。

&esp;&esp;元治帝微微蹙了蹙眉,定眼看去,发现那是两本非常破旧的书,封线已经开裂,就在散架的边缘,封面上面的墨字已经褪色,隐约能看出一本是《子书全集》,另一本是《论语》。

&esp;&esp;赵宝珠捧着两本书,始终不敢抬头直视圣颜,声音略微颤抖,却十分坚定:“臣出身于寒微之家,自小家无笔墨诗书,亦无师长教养,若无际遇,恐怕终其一生便是目不识丁,胸无点墨之人罢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幸而元治十三年,皇上为教化众民,广印诗书,下方至各州县,不取银钱。臣父得幸,取得此书,臣方得以启蒙,后至童试,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