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13节(3 / 5)

&esp;&esp;周小娘子原是不知道史娘子这般对自己示好是什么意思,此时被蒋七姑道破,才知道缘故。她心中微微叹口气,只觉得自己于人情世故上实在有些愚笨,虽然算学还可以,但不如史娘子上进得多了。就觉得自己仿佛总有一根筋转不过来似的,实在是不灵活。

&esp;&esp;若是从前,大概也就灰了心,随他去了,因为这是周小娘子没有办法的事。而且她从前到底也嫁了人,在夫家吃穿不愁,过的是殷实日子,只略无聊了一些,平日里一家人言语都不多。

&esp;&esp;但此时,周小娘子的心境已大为不同,她到买活军这里将两年了,话比从前多了无数倍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若是太闷了,还怕上头觉得你太内向,不值得栽培。

&esp;&esp;再者,她两个孩子虽然和吴老八处得好,但婚书明明白白写在那里,将来是只能靠周小娘子自己的,因此她每每想着就这样随波逐流下去时,又不由得警醒过来,提醒自己:如今家计虽然宽绰,但将来属于两个孩子的部分其实仍少得可怜,她实在很应该再往上走一走。

&esp;&esp;“这话也有道理,”她是不愁算学的,初级班的算学还能跟得上,现在厂里是这个样子,若要选去上纺织专门学校,语文、算学要拿到相应的‘学分’,还要通过纺织技巧的考核,才有资格去上专门学校。至于其余地理、生物什么的,倒是不做要求,但因为《政治》的特殊性,周小娘子也很顾虑将来会要求加入《政治》的学分。“听说《政治》的课本很难读懂呢。”

&esp;&esp;“是吧,我哥哥是老师,也得了一本试印本,我看了看,实在是糊涂,什么原始社会,什么三皇五帝——天爷,我连本朝……呸,我连外头的皇帝年号都记不得几个,还三皇五帝呢!”

&esp;&esp;蒋七姑和史娘子都有亲戚是老师,她们便很方便地看到了课本——买活军似乎也没有什么避讳的,现在要看到课本也不算很难——也基本都是草草浏览了一遍,就得出了不知所云的结论,说实话,如果没有将来要考试的担忧,她们连看都不会去看,这毕竟是和她们的工作没有丝毫关系的东西,她们也从来对政治没有丝毫的兴趣。

&esp;&esp;哪怕是使团来访,签订和议这样的大事,这些女工们也不太关心和议的进展,虽然在周小娘子看来,这倒是应该关心的,因为衢县现在是买活军的地盘,而如果和议中把这两个县还给了朝廷,那他们就又要搬家了。

&esp;&esp;既然周小娘子没有答应教史娘子算学,史娘子就不再客气,从怀里掏出一张油纸,把自己的千层糕包起来塞进怀里,笑嘻嘻地夹了一块子周小娘子的糕,蒋七姑笑道,“史姐,你怎么这样!”

&esp;&esp;史娘子便冲周小娘子讨好又狡猾地笑笑,周小娘子也笑了笑,道,“你吃,你吃。”

&esp;&esp;她还把碟子往史娘子那里推了推,史娘子倒也还有些分寸,摇头道,“我就尝一口,我不吃了。我呀,还是喜欢喝粥就花卷,配点小咸菜,神仙也不换!”

&esp;&esp;说着,便举起碗来往自己嘴里拨拉,周小娘子乘此机会,和蒋七姑相视一笑,也不多说什么。

&esp;&esp;吃完了饭,大家一时反而精神起来,相伴着走出厂区,多数人都拐到宿舍方向去,只史娘子和周小娘子这些有家的工人继续往城区走,史娘子家近一些,是个三间房的小院子,她拐进巷子里没几步,周小娘子便听到门响,几个孩子争着叫娘,史娘子声音远远传来道,“乖啊,都起来了吗?娘给你们带了千层糕——”

&esp;&esp;周小娘子听了,唇角也不禁扬了起来,想着若早些回去睡,下午上班前还能去看看孩子,便也加快了脚步,不一会便到了她和吴老八在衢县的家——上下两层的水泥房,在本地也是头一份儿了,若不是两家亲眷都少,其实完全可以请个亲戚来看孩子的,很住得开,倒不必送去托儿所。

&esp;&esp;走到门口是,她慢下脚步——出门时原落了锁,但此时院门却是一推就开,周小娘子呼吸稍顿,悄然推开院门先往里窥视了一眼,见到院子里多了一双沾满泥土的千层底麻鞋,方才放下心来,顿时又十分雀跃,跑进院子里笑道,“八哥,你怎么回来了!”

&esp;&esp;第235章 家庭生活

&esp;&esp;吴老八和周小娘子成亲差不多也有一年半了, 这一年半来,两人从临城县搬到了许县,在许县住了一段时间, 又因为吴老八和周小娘子在工作上共同的调动, 来到了衢县这里——

&esp;&esp;周小娘子本来是个普通的女工,从临城县的纺织厂去许县新开的厂子之后,便成了一条线的管带,在许县这里做了一段时间,把摊子铺开了,得到了厂长的赏识, 恰好衢县这里的纺织厂要扩建, 而吴老八因为‘业务范围’拓展的关系,之后多都是以衢县为据点带队出去,周小娘子便打了报告, 希望能调动去衢县,这样她们便到了衢县这里, 周小娘子也被提升为主任, 平时她专是到处写信, 联系运输棉花、布料, 又要看报纸总结最近的供需, 和厂里商量着协调生产, 倒是不用上一线去干活。

&esp;&esp;吴老八这里,他们这批许县的私盐贩子是走了大运的,因为被谢六姐看上,吃了第一波贩私盐的功劳, 现在去各处贩盐的运输队中, 便以他们这批老人为骨干——且又都还是陆大红的近人, 这不是走了大运是什么?他们闲来无事,都可以给陆将军写信汇报思想,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很容易‘上达天听’,起码比一般人都多了一个渠道,这其中的好处,一时半会是说不完的。

&esp;&esp;也因此,这几十个汉子,如今个个都发展得不错,能够独当一面的,如吴老八,现在都是自己领着一支队出去‘开拓市场’了,远不止在原本的几处县城搬运人口,和福建道接壤的几个省无所不至不说,便隔了一个省的地盘,都不是没有去过。

&esp;&esp;如江南道、湖阳道等,都由这些汉子打着白莲教无生老母的旗号,谨慎地和当地的教内兄弟盘过切口,彼此认了门——尽管买活军的货行销天下,这些省份中,或者借由大江之利,也有码头给贩‘青头俵物’的船只靠岸,或者本身滨海,开了私港,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买活军的货物与报纸的影响,但那只是有限几个繁华的港口城市而已,一旦离开了港口,余下的小城镇中,一个城里能读到报纸,用到俵物的人家究竟还是很少,只能靠贩子们的脚步,在这样的小城市中织起网络。既然如此,这些微弱的人际脉络,没有本地帮会的庇护,也是很容易熄灭的。

&esp;&esp;如今买活军往北,之江道是被渗透得厉害的,连武林都遍地是青头客,甬港是‘辽饷帮办衙门’所在地,更不必说了,再往北去,江南道那里,盐贩子们一年也要去个四五次,往南则联系了广府道,那处的日子相对好过,活不下去的人不多,只有一些女娘愿意来买活军这里做活。

&esp;&esp;往西是江西道,主要靠航运往来,信江上航运奔忙,运送着大江两岸的流民往买活军这里讨生活,盐贩子们借着船,从港口下船,在本地帮会的陪伴下,又往邻近的小县去‘开辟市场’,这份工作相当危险,每年都有同僚去世,或者死于时疫,或者死于路途中的意外,或者死于和当地人的冲突,因此,报酬也越加丰厚。

&esp;&esp;像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