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30节(1 / 5)

&esp;&esp;那么,张敏英也该降低要求,去找一天只赚二十五文钱,刚从扫盲班毕业的男人吗?她似乎又不太愿意,张敏英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不愿意,媒婆倒是说了,这样的男子有大把,基本都是没有指望找到老婆的——大概就是因为这一点吧,张敏英总觉得,要是自己只能和没人要的男人结婚,那是不是混得也太差了?似乎和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不匹配?那成婚还有什么意思?还不如忍着呢!

&esp;&esp;这种不合适的感觉,再加上日益迫切,且自行缓解越来越不得劲的饮食需要——或许别人可以吧,但张敏英就是觉得不够味——总之,这两种冲突,形成了很尖锐的矛盾,在过去的一年里多次影响张敏英的心情,并且让她有些质疑自己了,她真就这么不好吗?和她一样,一个月能赚到四千五百文的男人,当真就没有一个能看得上她?分明她们合在一起,一个月九千文的收入已经非常可观了,总比一个月五千文的家庭要好得多吧?

&esp;&esp;但是,今天这份报纸,却似乎让张敏英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——以前她也不是没听说什么富商为女儿招赘的事情,但潜意识总觉得,招赘自然还是不如平等婚书,两强合一强,比一强一弱要好些。但是,现在如果连六姐都找了个弱男的话……

&esp;&esp;其实要说的话,六姐找谁不是比自己弱呢?只是今天这份报道上,谢六姐的标准的确让张敏英相当吃惊就是了,以前她会觉得,六姐是菩萨,一辈子都不成亲也有可能,若是要成亲,那自然是要找个身份原本就十分显赫,本就是人中龙凤的男人,好说也要是个藩王什么的,甚至如果六姐和皇帝成亲了,张敏英也不会吃惊的,真龙配真凤嘛!

&esp;&esp;但没有想到,六姐却对自己的王夫,做出了如此详细的限制,不但不要身份显赫,而且还限制后续参政获权,张敏英可不疑心这是虚言,六姐一定是说到做到。而且——而且六姐还愿意出钱养着王夫,一分钱赠礼不要,还养着王夫全家……

&esp;&esp;当然了,张敏英可以领会,这种经济上的赠予,是对王夫一家亲戚不能参政从商的补偿,如果她来找一个小男人的话,倒是不必补偿对方的亲眷——张敏英也不能和六姐比财力呀。不过,话又说回来了,这天下间谁能和六姐比呢?如果连六姐对王夫的要求,都是这样,那张敏英是不是就该反省一下自己了?她之前的择偶思路真的对吗?

&esp;&esp;一个和她一样,月收入四千五百文的男人,到底需要的是一个赚得一样多,但和自己一样忙,两人都无法顾家的对象,还是更愿意选择一个月赚六七百,工作清闲,大把时间可以打理家务,长相赏心悦目,性格温柔的配偶?

&esp;&esp;别说男人了,就是张敏英自己,一想到这样的画面,其中由一个男人来取代美娇娘的地位,这男人倒不必太英俊,也不用如六姐文书中描述得那样高——张敏英自己的条件,别说和六姐比,和陆大红等人比都是要差一筹的,所以她也跟着调低了自己想象中的配偶形象,大概175就行了,身材健壮有力……

&esp;&esp;嗯,对啊!她之前也不是没说过对她有兴趣的男子,那男子是做会计的,一个月收入能有个四千元,而且性格务实,也愿找个高收入的女娘,双方一起顾家,只是两人见面后,张敏英又确实没相中:工作调动是硬伤,收入高些的对象,人家都自己有事业的,如何能跟着她走?且这会计大约就165左右,身材还瘦弱,张敏英实在无法想象床笫之间的事情。

&esp;&esp;但是,如果对收入不做要求的话,身材健壮的男子,那实在是太多了,在这些男子中挑出一个脑子比较相对灵活的,是不是也简单得多呢?张敏英琢磨着末版的文字,低声朗读着:“之所以对身体素质限制严格,对智力水平要求却相对宽泛,需要明确先明确一点,身体素质遗传的可能性相对较高,但智商在遗传中却会出现均值回归现象,也就是说,天才的父母未必生得出同样天才的孩子。

&esp;&esp;虽然,非常遗憾,我为了大业,选择放弃生育,但从遗传学角度出发,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,那就是不必为了考量孩子的智商,去特意选择天才的父母,不过身体素质上,健康的身体却的的确确是会遗传的……”

&esp;&esp;她猛地拽过本子抄写了起来,感觉自己的思路完全打开了。“哎,这么说的话,这一下子,能挑的人就多太多了……”

&esp;&esp;第455章 思路打开(中)

&esp;&esp;“双方享有全部人身权, 承诺在婚姻中不损害对方身体……”

&esp;&esp;泉州府,宋府,宋玉亭也放下手中的报纸, 若有所思地念叨着这句话, 他重新翻到末版, 仔细地看着问答中对于相关概念的解释——卧推、腰围、上臂围,犯罪记录、三代血亲这些概念,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都是第一次接触,不仔细解释清楚,恐怕连头版中到底说的是什么, 都是一知半解,再加上买活军的度量衡, 并非是人人都必须要接触的东西, 要是没买新式尺子,身高还不到175呢, 便觉得自己已十分高大,绝对有185的人, 也绝对不在少数的。

&esp;&esp;就是泉州宋家这样, 虽然并未进入核心决策层,但因为和买活军打交道比较早,各方面都得风气之先的家庭, 对于这份招亲书, 也有些吃不住了,宋玉亭光是头版头条就已经看了一个小时, 这会儿,他又把末版的解释性问答仔细地看了好几遍,这才终于从惊涛骇浪般的思绪中平复过来, 走出自己的小书房,来到花厅中叫人,道,“去把太太叫回来。”

&esp;&esp;宋家现在的境况,和从前也大不一样了——从前,家中少说也有二三百仆役,但随着买活军入主泉州,宋家率先响应政策,数次分家、厘定婚书、放良等等,现在,宋玉亭一家,使用的帮佣不过是二十多人,规模比之前要大大减少了——他们也分家了,宋玉亭是次子,但他最精明能干,主事着家中的生意,父亲也跟着他养老,因此,他这一房人口还算是比较多的。其余他大哥、三弟等兄弟家,分到的多数都是一些现金,两三套院子,这几房,有的一房人十几个,也就雇佣三四个帮工,排场和从前相比已是局促了极多。

&esp;&esp;当然了,若是就这么分,宋玉亭也要被人戳脊梁骨的,他们几房还有宋家海船的股份,每年拿些分红,但生意的主导权是全在宋玉亭这里。宋家把自己的地几乎全低价卖给买活军了,又从买活军手里租回来一些,成立公司,养牛、种牧草,并且统一种树苗,这个育苗公司专门做买活军认为开发难度高的山村,育橡胶树苗、杨树苗、榆树苗等等,这些树在买活军的林场中有重要作用,因为买活军现在的用纸量很大,必须要专门规划林场,制定速生林种植计划,否则光是每年的纸浆用量,都要把山头给薅秃了,若是说从外头送纸进来,外头的那点产能也根本满足不了哇。

&esp;&esp;当然,他们也继续做海贸生意,跟着买活军发财,宋玉亭是个有眼光的人,他做事自有章法:宋家在海贸里是发财了的,但是,他们的钱并不挥霍,而是去做这些本大利薄,却为买活军急需的生意,而且一向如实交保护费。固然,宋家把赚到手的钱白白地让出去不少了,光景似乎还不如从前,但这得看和谁比,从前还来勒索宋家要自行车的李家,现在去哪里了呢?他们住什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