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73节(3 / 5)

组,这也是他这种技术员,现在于买地最常见的一种工作模式了。

&esp;&esp;老刘呢?一个修缝纫机的技工罢了,固然比最低级的力工要好一些,但也就是仗着自己的小聪明,对于机械的那点天赋,运气好,托生在衢县,第一批上了扫盲班,又会摆弄缝纫机,一般的问题他都能解决……因此在纺织厂筹建时,他便得了一个职位。比起后来的流民,他的收入是够高的了,可,如果他不能继续学习继续考试,这辈子也就是如此而已罢了,甚至是缝纫机的一次迭代,或许都会把他从现在的地位上甩下去……

&esp;&esp;什么人嘛!半点没有自知之明,他曹持正爱打篮球,那是工作学习之余强身健体,不论是本职工作还是自学最新教材,片刻都没有落下。老刘呢?初级班勉强刚毕业,中级班一个学分都没拿到,每天下工就是打球,学校时去时不去,终究还是不去的多,成日里以球技为傲,四处吹嘘……一点儿正事没有!还老发坏,起哄架秧子,逼着他出面去和女娘搭讪……

&esp;&esp;最关键是,那两个姑娘还没来,小曹多少还是有些介意这件事的。原本对于老刘,三分是球友互相配合的惺惺相惜,三分是对其为人的不喜,现在,这不喜转化为了厌恶——而且竟已有了六分,连篮毬都被暂时迁怒了,他决定最近还是多跑步多撸铁,暂且把球场的恩怨放一放再说。毕竟……

&esp;&esp;“哎,老李,你觉不觉得这块尼料,是我们实验到现在表现得最好的一块?和橡胶结合得均匀,用料少,而且没有明显分层——”

&esp;&esp;他有些惊喜地蹲下身,仔细观察起了铺在操作台上的料子,又走回展示台,取了一块料子过来,平铺着和它对比,“是的,你看,这块也是延绥边市来的羊毛,但是在我们这里纺成尼料的。表现得也比哆啰呢好,但还是不如今天这块。你说这是为什么呢?”

&esp;&esp;“感觉今日的料粗一些,反而能结合得好。”

&esp;&esp;老李是操作工——原是给白墙刷大漆的,用来刷橡胶液是恰好,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不怎么样,只是憨憨地说着自己的直观感受。“要不,下午在锅里再浸一块?看看浸泡法得的双面胶布效果如何?”

&esp;&esp;“我看可以。”

&esp;&esp;小曹一兴奋,便把这些事情又都抛诸脑后了,“哆啰呢比较起来效果真是不怎么样,他们可能用了鸟类羽毛,但鸟类羽毛和橡胶的亲和性不如羊毛好。”

&esp;&esp;之所以一会儿用呢,一会儿用尼,倒不是小曹乱用,根据《周报》沈编辑的考据,尼字的来源,是‘毦’字,一看就知道,此字表示的是正是由毛织成的布料。

&esp;&esp;只是‘毦’、‘尼’二字,就《切韵》书而言,读音类似,因此现在民间多用尼字来表示毛织料子,哆啰呢为什么是比尼多了一个口呢?因为敏朝人是喜欢在一个字上加了‘口’字旁来表示舶来的洋货的,哆啰呢的意思,就是从海外来的‘哆啰’树,生产的柳絮一般的毛状物织成的尼料。哆啰两个字实际上是此树名称的音译,因为是海外的树,所以加上了口字旁。

&esp;&esp;买活军崛起不过是十六七年的事情,为众人所知,也就是这六七年间的事,以小曹的年纪,他们当然都有在敏朝生活的经验,也知道敏人的确是喜加口字来表达舶来之意,因此,延绥来的鞑靼织物,就不能用呢了,必须要用尼,以表示鞑靼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一部分——至少从圆朝开始便是如此,现在更是如此,因为和延绥接壤的边市外,已经有相当的鞑靼人会说汉话,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是华夏子民的认知,这是《买活周报》报道过的。

&esp;&esp;小曹从自己的喜好出发,将这件事记得很牢,并且严谨地使用这两个字眼,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鞑靼兄弟的支持:虽然连面也没有见过,只能靠尼料进行单方面的交流,但是,只要他们认为自己是华夏子民,那么小曹就认为自己和这些鞑靼人存在了一些冥冥中的联系,他愿意在有机会的时候展现自己的认可——既然你们自认是华夏子民,那这就是尼料。虽然是小事,但他觉得这样的细节很重要。

&esp;&esp;很显然,这么认为的也不止小曹一个人,他本人就因为这样的细节得到了几次表扬,所以现在他更加严谨了。“到底是舶来的东西,不如我们买地的好——倘若是延绥尼能做成最好的防雨衣物,那六姐一定高兴,这可比哆啰呢要便宜多了!”

&esp;&esp;延绥来的羊毛制品,种类是很繁杂的,有生羊毛、熟羊毛,也有已经纺织好的成品,其中对尼料的织造,完全是买地教导他们的织法,理所当然,不论路途多么难走,价格多么高昂,这高昂和舶来的哆啰呢相比也还是有限的,这个消息让橡胶雨布研发组的所有同仁都是精神大振,小曹几乎不想去吃中饭了——他甚至连晚饭也不想吃,宿舍也不想回,恨不得住在厂房里通宵达旦的做实验。理所当然的,篮毬和相关的一切,被他完全遗忘了,小曹甚至中断了自己的学业——原本他隔天还是要去学校上课的,但现在,为了在去云县开会之前,做出尽可能详细的报告,他把一切都推后了。

&esp;&esp;足足一周废寝忘食的实验,小曹抱着一匹新做成的防雨布,很有信心地捆扎起了行囊,一同被收拾起来的,还有夹杂着许多样品,厚厚的报告册子,他揉着眼睛,呵欠连天,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蓬头垢面地登上了去云县的渡船——他们要先乘船过江,在许县换马车,再走临城县-彬山-云县,如此四天可到云县,而为了赶在这班渡船前写完报告,小曹都两天没洗澡了,也只睡了四五个小时。

&esp;&esp;“哎呀。”

&esp;&esp;揉着眼钻进船舱,他本想立刻倒头就睡的,但还没来得及告罪,就听到船舱里传来了有几分熟悉的轻呼声,小曹微微一怔,搓了搓脸定睛看去。

&esp;&esp;“哎呀。”

&esp;&esp;他也尴尬起来了——坐在他身边的,不就是那天‘晚橙不能移’的一对姐妹花吗?

&esp;&esp;第537章 小曹的尴尬与不尴尬

&esp;&esp;倘若一定要说的话, 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恩怨,小曹不就早把它置之度外了吗?只是在狭窄的渡船里,以这样一种略微狼狈的形象, 重新出现,对于他的自尊来说, 似乎总略有一些影响。但要仔细解释自己并非是不注意卫生呢, 好像又太过刻意了一点,于是,最终他也只是对着两个女孩的方向, 含糊地一笑, 算是打过了招呼, 便趴在包袱上, 半是装的, 一半也的确累了, 很快就打起了呼噜, 完全沉浸到了黑甜乡里。

&esp;&esp;这样睡了大概一两个时辰,起来的时候虽然腰酸背痛,精力却恢复了不少,小曹神清气爽, 伸了个懒腰, 钻出船篷,在甲板上用随身携带的茶水漱了漱口,又往嘴里含了一枚薄荷硬糖——这个东西, 不知不觉间也在买地流行了起来,主要是因为含在口中,呼吸间能感染一些薄荷的香氛。

&esp;&esp;六姐既然喜好洁净,这种本来属于殷实人家的习惯, 也立刻扩散了开来,只是比起冰片这样昂贵的药材,随处可以种植的薄荷,显然更受百姓们的欢迎。像是小曹这样不差钱的小青年,都是常备几枚在口袋里的,若是中午吃了蒜,含上一枚,下午也不至于被自己熏着了——他工作时多数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