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0节(1 / 2)

&esp;&esp;“如果追求公正,那自然是地多的那一家,承担更多的义务。”

&esp;&esp;“作为国家,我们不能只追求绝对的公平,还要追求公正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过于追求公平,就会让弱者无立锥之地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一味的追求公正,就是否认了个人的努力,会让人失去积极性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,作为朝廷就要在公平和公正之间,达成一个平衡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恍然大悟,说道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施行的是天道,就要重新分配财富。”

&esp;&esp;“让有钱有势的人多承担义务,让穷人能够活下去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点头道:“对,就是皇爷爷您说的这样。”

&esp;&esp;“但现在的情况是,拥有一千亩地的人家承担的义务,和只有十亩地的人家差不多。”

&esp;&esp;“甚至大户还能通过种种手段,将自己的义务转嫁给穷人,让穷人承担更多的义务。”

&esp;&esp;“这是朝廷的失职,所以景恪才会说两税法有问题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不改,早晚还会出大问题。”

&esp;&esp;说完,嘚瑟的下巴都快扬到天上去了。

&esp;&esp;朱元璋重重点头:“是这个理,咱总算明白了。”

&esp;&esp;然后他看向朱雄英,满意的道:“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,懂的比皇爷爷都多。”

&esp;&esp;朱标也犹如醍醐灌顶,想通了其中蕴含的道理,赞叹道:

&esp;&esp;“原来如此,公平公正,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。”

&esp;&esp;“景恪学究天人,世上无人能及也。”

&esp;&esp;朱棡和朱棣是最震惊的,简直不敢相信,这一番话是从大侄子嘴里说出来的。

&esp;&esp;之前只知道他很聪明,学到了很多东西。

&esp;&esp;但并没有亲眼见过,总是缺乏直观认识。

&esp;&esp;在他们心里,他还是那个需要他们关爱的小孩子。

&esp;&esp;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,比传说中的还要厉害。

&esp;&esp;这就是大明的未来继承人吗?

&esp;&esp;好啊,真是太好了,大明未来有望啊。

&esp;&esp;对于建制立国,也更加的有信心了。

&esp;&esp;三代明君,还怕打不下足够的土地吗?

&esp;&esp;同时,心中也终于开始正视起‘太孙’这个身份。

&esp;&esp;不知不觉雄英都这么大了,也懂事了。

&esp;&esp;以后可不能再单纯的,把他当小孩子对待了。

&esp;&esp;至于陈景恪,两兄弟彻底服了。

&esp;&esp;大侄子这一身学问,肯定不是爹娘和大哥教出来的。

&esp;&esp;只可能是跟着他学的。

&esp;&esp;所以陈景恪的学问只会更深,果然称得上是学究天人。

&esp;&esp;关键是还不藏私,愿意把真本领传授给太孙。

&esp;&esp;难怪老爹会破例嫁女儿,他值得所有的礼遇。

&esp;&esp;然后两人就想起了自己的儿子,也生活在应天,不知道有没有学到什么好东西啊。

&esp;&esp;不行,回头一定要好好问一下。

&esp;&esp;不过两人心里也清楚,有些学问肯定是只有朱雄英才能学的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和马皇后脑子是很清醒的,培养储君和藩王,采用的是两种教育。

&esp;&esp;朱标堪称全能,学的是为君之道。

&esp;&esp;其余皇子要么偏文,要么偏武,政治方面学的也都是为臣之道。

&esp;&esp;朱棡还好一点,文武双全。

&esp;&esp;朱棣偏科很严重,脑子全用在军事方面了。

&esp;&esp;当然,这只是以前。

&esp;&esp;现在既然要给诸王建制立国,那肯定要教一些为君之道的。

&esp;&esp;我是来不及学这些了,就靠济熺(高炽)了。

&esp;&esp;一想到这里,两人心中就充满了期待。

&esp;&esp;而且兄弟俩几乎同时升起了一个念头:

&esp;&esp;爹在前方拼杀,你在后方看家。

&esp;&esp;完美啊。

&esp;&esp;儿子,好好学啊。

&esp;&esp;这一席话,说的让众人茅塞顿开。

&esp;&esp;同时也让他们,对陈景恪即将提出的税制改革,充满了期待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催促道:“景恪,你继续说税制的问题。”

&esp;&esp;其余人也都竖起了耳朵,准备听听他的意见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下也是有些得意的,压住上翘的嘴角,说道:

&esp;&esp;“先说公正的问题,我们要想办法让地少的人少承担义务,让地多的人多承担义务。”

&esp;&esp;“但在明面上,又不能让地主知道他们多承担了义务。”

&esp;&esp;“否则他们会心有怨言,不利于国家的稳定。”

&esp;&esp;“也就是说,我们既要让地主多交税,又要保持明面上的公平。”

&esp;&esp;说白了,咱们既要公平,也要公正。

&esp;&esp;也就是方才所说的,公平公正达成平衡。

&esp;&esp;众人都陷入了沉思,难,太难了。

&esp;&esp;又要让人多出钱,还不能让人知道,尽可能维护公平。

&esp;&esp;太难了。

&esp;&esp;朱棣嘴快,说道:“这怎么可能,地多的人又不是傻子,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多交了税。”

&esp;&esp;朱棡也是差不多的想法,只是他更稳重一些,没有将疑问说出来。

&esp;&esp;但朱元璋和马皇后等人,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。

&esp;&esp;陈景恪既然说了,那肯定是有办法的。

&esp;&esp;于是,朱元璋再次催促道:“景恪你就直接说答案吧,别吊人胃口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倒不是故意吊人胃口,而是希望他们思考,加深印象。

&esp;&esp;见时机差不多,就说道:“将丁税和徭役折合成钱粮,均摊到全国所有土地上。”

&esp;&esp;“有多少地,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